“资本魔术师”败于一场并不高明的资本游戏
老迈的商业模式,失去杀伤力和亲和力
家族化和粗放式管理,过快的扩张以及宏观调控、乳业危机给予的致命一击
武侠大师古龙的小说里,经常可见这样的情节设计:一个所向披靡的武林高手,纵横江湖多年后,却在顷刻间,被另一个横空出世的武林高手打得落花流水。由此可见山外有山以及江湖险恶。
这一幕,不巧降临在知名企业家、太子奶集团原董事长李途纯身上。就在几天前,李途纯无奈地交出了执掌十余年的太子奶权杖,离开了他一手打造的“乳业王国”。
这个多年来在资本市场号称“资本魔术师”的企业家,在与国际投资银行巨头——高盛、摩根、英联的较量中,输得一败涂地,更让他嗟叹和不服的是,这是一场并不高明的资本游戏。
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学历履历并不出彩的地方干部,何以在十多年前拨地而起,李途纯的成功颇让人叹服,而在纵横驰骋商场十余年、并积累了数十亿元身家后,又何以在一夜间溃不成军,李途纯的今天更耐人寻味。
太子奶的多事之秋
2008年11月22日晚,太子奶完成了其创建以来的第一次“交接棒”:原董事长李途纯同意将其所有股份——约占太子奶原股权结构68.7%%的股权,以4.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英联、摩根、高盛等国际投资银行。或许是基于企业平稳过渡的需要,新老板给了旧老板一个“名誉董事长”的虚衔。
堂堂太子奶集团68.7%%的股权,4.5亿就据为己有,这显然是投资银行趁人之危开出的地板收购价,李途纯肯定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交出太子奶控制权的。但表面上看,他好歹还是拿到了4.5个亿的安家费。
但事实上,据太子奶内部人士称,李途纯基本上是“净身出户”的。因为,在一个月前——也就是10月23日草签的一份不可撤消协议书上,非常明确地写明:李途纯的转让款,需扣除关联交易欠款后,方可予以支付。
2006年底,太子奶为了谋求海外上市,做了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重组:相对优质的乳业资产并入太子奶集团,负债累累的非乳业资产并入日出江南集团。从这份不可撤消意向书上公布的数字看,非乳业资产通过关联交易对太子奶集团的欠款,与李途纯此次转让股权的收益大体相当。也就是说,扣除关联交易欠款后,李途纯几乎拿不到转让费。
无疑,这是一笔“死赔不赚”的交易。一向精明、强势的李途纯,在如此苛刻的交易条款下,为什么会这样逆来顺受呢?这其中难道有什么玄机?
一根绳子,一颗炸弹
2007年,是李途纯荣光无限的一年。
1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盛、摩根、英联等国际三大顶尖投资银行联合向太子奶注资7300万美元,太子奶也因此成为这三大巨头在中国联手投资的第一家企业。
9月12日,上海香格里拉酒店,以花旗银行为首的国际六大银团,又携手向太子奶提供5亿元无担保无抵押的低息贷款。这是外资银行取得在华法人资格后,第一次向中国中西部地区企业发放贷款。
太子奶吸纳外资的神奇魅力,一度让为数众多的被资金困扰的中国企业艳羡不已,这一现象也被冠以“太子奶旋风”的名头,被资本界传为佳话。
自信的李途纯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两起丰碑式的事件,仅仅在一年之后,就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前者像一根绳子一样把他紧紧地捆住,后者则像是在绳子上拴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据了解,李途纯当年与高盛、摩根、英联等签署7300万美元引资协议时,订立了一组对赌条款。其大致内容为:在7300万美元注资到位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年销售增长超过50%,就可降低投资银行的股权比例;而如果太子奶集团完不成30%的年销售增度,李途纯将失去控股权。对赌协议如同一根绳索,紧紧地束缚着李途纯。
投资银行唯恐这根绳子还不能完全控制“三头六臂”的李途纯,于是在这根绳子上又拴上了一个炸弹:三大投行一手策划推动了花旗银行等六大银团向太子奶提供贷款,并引导李途纯在贷款合同中以个人名义承诺,对此笔贷款承担无限责任。也就是说,一旦太子奶集团资金链吃紧,无力偿还该笔贷款,李途纯将以个人名义对这笔贷款承担全部责任。
李途纯当时是出于自信而主动承担、还是因为资金紧张而被迫接受这样的条件,现在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就是这一根绳子和一颗炸弹让李途纯在转让股权的过程中,失去了讨价还价的余地:前者让李途纯不得不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后者则让李途纯在谈判过程中完全被动,因为,一旦不接受对方的严苛条件,对方则完全可以用贷款的无限责任相要挟。
两害相权取其轻,李途纯在承担贷款的无限责任与“空手走人”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个资本市场的“枭雄”,最终败在了一场并不高明的资本游戏下。
乳业巨子何以今日?
事实上,如果太子奶的发展势头,像前几年那样高歌猛进的话,那么,无论什么样的限制性条款,都奈何不了李途纯。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与其说是投资银行的“阴谋”使然,不如说是“自己不争”更恰当。
太子奶今日的境况,准确地说,是“必然”+“偶然”的结果。
从表面上看,太子奶今天的困境,有诸多的客观因素:首先,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已一年有余,银行不断紧缩银根,对于快速扩张中的太子奶,影响巨大;其次,三鹿奶粉事件对整个乳业市场,是毁灭性的打击,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太子奶的销售,也遭受了沉重打击。
但事实上,太子奶如此这般的沉疴,绝不完全是宏观调控和乳业危机的偶然因素所致。更多的原因还是来自其自身。
“太子奶当年成功的要诀是三点:第一,通过夺取中央电视台标王,高调、甚至不计成本地打造强势品牌;第二,在此基础上,挤压经销商和供应商巧妙融资;第三,集中兵力占据二、三线城市。十多年来,太子奶始终依靠这些手段在维系企业的发展,一直缺乏创新,自然缺少后劲,要知道,此一时彼一时,过去流行的放到现在就未必吃香了”,对于太子奶今日的“困惑”,一位太子奶的创业元老不无感慨地说。
1998年,创办仅一年有余的太子奶,就以8888万的价格夺取了中央电视台的标王称号,一举树立了自己在中国乳业的霸主形象。有了标王的头衔,在当时商业经济并不发达的背景下,自然就成了大家趋之若鹜的“香饽饽”。无数的经销商、供应商争先恐后地拜入“豪门”,甚至不惜代价,具体做法是:经销商垫资采购、供应商垫资供货。事实上,有了标王的名头,根本不需要资金,企业就可以启动生产经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是不少企业惯用的手法。爱多VCD的胡志标、秦池古酒的姬长孔,这些那个年代叱咤风云的商界巨人,无不是靠这样的方法,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鼎鼎大名的蜕变。但事实上,来得快的东西,往往去得也快,爱多、秦池都是在昙花一现、经历了一点点小小的风浪后,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相对幸运的是,李途纯率领的太子奶既没有出现爱多的“兄弟阋墙”,也没有像姬长孔那样迷恋对标王的一再追逐,而是紧抓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巨大市场,在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纵横驰骋,并在2001年-2006年间创造了销售年年翻番的商业奇迹。应该说,在那一批标王企业中,太子奶的发展是延续时间最长的。
但是,商业竞争的残酷就在于,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完全沉溺于十多年前打造的商业模式,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不能应变,希望一劳永逸,李途纯自然经不起时间的冲刷。
有人说,太子奶的老迈,看看它的包装就知道,面对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业巨头们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包装、新服务,太子奶的产品门类、包装风格、服务手段始终原地踏步。也有人说,更可怕的是思想的停滞,事实上,标王、融资、二三线市场,当太子奶的这“三板斧”被它的竞争对手和商业伙伴所熟知的时候,它就既没有杀伤力,也没有亲和力了。
还有太子奶的创业元老,把李途纯的落败,归结于太子奶的家族式运作和过于粗放的企业管理,“李途纯是一个战略大师,他知道该做什么,但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如果能有好的职业经理人辅佐他,情形就会不一样,可惜,太子奶多年来虽然引进了一些人才,但始终没有堪担大任的,太子奶始终在李途纯的家族成员控制之下”。
更直接导致太子奶危机的,是太子奶近几年超常规的扩张:2002年之后,太子奶斥巨资先后在株洲、北京、黄冈、成都、昆山建立了五大基地,总投资超过20亿。对于销售额刚刚达到10亿多的太子奶来说,这样的扩张速度显然有过快之嫌。
老迈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的加剧、家族化和粗放式的管理,使得太子奶的发展减缓,过快的扩张使得太子奶的资金链吃紧,再加上宏观调控、乳业危机,使得太子奶遭受致命一击,事实上,当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巨大破坏力爆发的时候,李途纯自然就没有招架之力了。
□新闻链接:人物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尽管已经如今有点“廉颇老矣”,但当年的李途纯却的确是一条好汉。
这个生长在南国水乡的湖南汉子,有着非凡的胆魄。1998年,当他以8888万的天价拿下中央电视台标王的时候,太子奶的销售额只有区区的2000万。据当时参与该事件的太子奶原高管介绍,为了能给“标王”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株洲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尽管现在回过头去看,太子奶此举有“豪赌”嫌疑,并不值得歌功颂德,但在当时,能有如此豪气的企业家却着实不多。
李途纯也是一个非常懂得分享的人。太子奶鄂州经销商潘龙久介绍说,他在做太子奶之前,就已经在商界打拼多年,娃哈哈、汇源果汁在当地的销售网络,就是他一手建立的。但潘龙久最终放弃了娃哈哈、汇源果汁,而是选择了和太子奶共同发展,据潘龙久回忆,“2000年,娃哈哈在鄂州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900多万,但却几乎没有什么利润,企业对经销商的压榨太厉害了,而太子奶的激励措施,在国内同行业,是无人能与之媲美的”。2002年,潘龙久签了70万的合同,就得到了太子奶奖励的一台货车。有为数众多的经销商坦言,就是因为李途纯的大气和豪迈,才选择和太子奶战略合作的。
李途纯也曾经惜才如命,1996年,为了能笼络技术专家、中国乳酸菌行业的泰斗盛延龄教授,他甚至还策划了一起“离间计”:在媒体大肆渲染盛教授已经与太子奶达成合作意向,诱使盛教授原单位对其采取“冷冻”措施,并一举成功策反盛延龄教授。
李途纯也一直视产品质量如生命。十多年来,太子奶一直是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的领军人物,即使是在2008年爆发的席卷中国的乳业危机中,太子奶的产品也仍然被国家质检总局六次抽检,六次完全合格。
可惜,这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蓦然回首,李途纯徒有一声叹息。或许他至今仍不明白,一个人怎么一箩筐的优点,为什么却抵不过少得多的缺点。
□新闻链接:企业命运
太子奶故事待续
尽管三大投行已经掌控了太子奶,并承诺短期内注资3000万美元,以恢复太子奶的正常运营。
但大多数的人都断言,三大投行如此作为,并不是要在太子奶建功立业,而只是让太子奶在恢复“元气”后,能卖个好价钱。
事实上,作为财务投资者的高盛、摩根、英联现在也是有苦难言。用一句中国股民的俗语来形容:它们是炒股炒成了股东。当时向太子奶注资之时,它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太子奶能尽快海外上市,自己能赚得盆满钵满地全身而退。作为财务投资者,投行们最希望的也是“短、平、快”。如今这般的局面,也实属无奈之举。因此,有合适的买家,合适的价格,它们绝不会过于恋战。
有消息说,雀巢、达能都已经与三大投行进入了实质性谈判阶段。而更准确的消息是,今年六月,雀巢中国区的代表来过株洲实地考察,由于当时李途纯不愿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谈判只能作罢。
如今,没有了李途纯设阻的太子奶,接力棒肯定还会继续交接。疑问无非是,买家会是谁。
目前,横亘在太子奶转让问题上最大的障碍是,太子奶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尽管李途纯当年一再强调太子奶的资产负债率很低,只有30%%左右,但实际上,太子奶的隐性负债非常之高: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显示,太子奶的资产为28亿,而负债却高达26亿,也就是说,净资产只有两个亿。这样的财务状况,或许会让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
但无论如何,三大投行都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太子奶的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