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怀信心的憧憬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可能带来的利好背景下,零售业近来可谓风波不断,从价格欺诈、进场费,再到即将推行的购物卡实名制,零售业都处在风头浪尖,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小小价签引发的一系列价格欺诈投诉、赔偿和处罚,让不少零售商胆颤心跳,“打折促销”开始变得小心翼翼,或直接取消折扣、减少促销,唯恐又触犯相关条令。
价格欺诈事件未了,进场费问题又再一次掀起舆论声讨风浪,央视的曝光、陈晓的“揭黑”,零售商被指责成为推高物价的“罪魁祸首”,商务部也正加紧制订出台进一步规范举措。
昨日国务院的一个最新通知,又让购物卡成为关注话题,为了防止腐败规范管理,购物卡即将推行实名登记,对零售商而言,这又是一个重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一连串的风波和质疑下,我们在反思:零售业究竟怎么了?
不可否认,诸多问题的集中爆发,零售商本身难辞其咎;零售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忽视了一些问题;在受质疑的同时,零售商是否更需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加快自身的调整和转型。
价签问题暴露的不仅仅是价签本身,更多是系统管理和人员管理问题;对零售商而言,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系统管理,才是正道。避免过期产品继续留在架上,更不该修改生产日期,或将临过期产品回炉改造后再上架,一旦发现此类违规行为,理应严惩。
但价签问题究竟有多少是零售商的管理“纰漏”,还是恶意“欺诈”?作为公众或媒体,对于主观恶意欺诈和管理漏洞,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对待?而不是一旦发现有“价差”,就认定是零售商故意为之。
而进场费一直是零供关系的矛盾焦点,商务部有关官员也指出,收取进场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供货商而言,签订了采购合同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进场费的存在;但双方是否按合同规范来执行,是否有超额、随意收取进场费以及各种促销费用,以及门店人员的私收贿赂,才是问题的核心;
进场费是零售商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而收取的费用,不应被过多指责,更不是推高物价的“元凶”。相反,应对物价持续上涨,很多零售商都在积极配合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平抑物价,低价促销,甚至不惜牺牲毛利;从农超对接,到采购“滞销”蔬菜,充分体现了零售商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购物卡,虽有多次明令禁止,但一直大行其道,这不是“堵”而是如何规范的问题,购物卡本身与腐败无关。在国务院的最新通知中也指出,购物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刺激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对于零售商而言,如何规范购物卡发票开具以及维护购卡人权益,是自身需要改进和改善的方面;
零售业一系列问题的暴露,是一种压力,也更会是行业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在反思和调整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