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是我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北方大幅降温。而随着霜降的来临,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土豆滞销令农户心急如焚。
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都”的内蒙古乌兰察布,今年的土豆农户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大“丰产”——76亿斤(约合380万吨)土豆,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广为关注的“滞销”。
农业产业的高投入、高技术、高亩产一直是突出的亮点,但“多收了三五斗”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增产的喜悦,反而是“甜蜜的负担”——丰产滞销。因为农产品大物流“生病”了。
仓储奇缺 霜冻不等人
10月23日一大早,记者致电内蒙古集宁区的土豆种植大户徐有才,询问他目前土豆的销售情况。徐有才告诉记者,近1个月来,面对着自己辛辛苦苦种植了1年,又大获丰收的土豆,却喜不起来,几乎每天都寝食难安。
徐有才说,在各方的努力下,目前他的土豆已经全部卖完。但他今年种植了500亩的土豆,产量近100万斤,基本全是赔本卖出。今年土豆丰产大批集中上市,由于没有足够的仓储设施,导致了必须赶在霜冻来临前把全部土豆卖出去,“赔本卖总比冻了烂了好!”
他告诉记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储窖及仓储库,又赶上土豆行情不好,价格极低,因此很多土豆种植户今年都严重亏损。他表示,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以较低的价格赶在霜冻前把所有的土豆都卖出去了,但还有一部分种植户,依旧在为销路发愁。
记者了解到,由于没有足够的仓储库和储窖,为数不多的大型土豆储窖早已暴满,很多种植户只能把挖出来的土豆埋在地里面临时挖的不足1米深的土沟做简易储存来应急。但是这种土办法不利于保暖也不利于土豆的储存,遇到霜冻土豆被冻必然不能避免。
乌兰察布市全市的土豆仓储设施严重不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务局副局长张越扶告诉记者,目前在商务部门的动员下,以及举办的马铃薯供需对接会,来自全国多省的大型批发市场、经销商和企业的采购,使得土豆滞销问题得到很大缓解。
张越扶也表示:“今年土豆产量大,导致土豆仓储设施不够用,跟不上需求。目前,商务部门最先帮扶的也是那些没有仓储条件的种植户,优先让他们把土豆卖出去。”
据了解,仓储设施缺乏且简陋成为“薯都”今年跌倒在土豆问题上的重要因素之一。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受仓储数量、规模小的制约,面对陷入疲软的土豆市场,种植户没有押注之地,只能贱卖土豆,甚至有的因为卖不出去而不得不让土豆烂在地里。徐有才也向记者提出,希望能呼吁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些配套的仓储设施供农民使用。“霜冻不等人!”内蒙古的夜间气温近期已经降到零度以下,没有仓库的土豆如何过冬就成了种植户最头疼的事了。
体制之殇 “应急”到何时?
由于相关媒体和政府的关注,包括北京等地的蔬菜流通及零售企业纷纷加入内蒙古土豆的销售大军,他们销售的土豆也被亲切地称为“爱心土豆”。但是,对内蒙古上千万亩的土豆种植户来说,“爱心”帮助和应急政策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其实,今年秋季以来国内多个地方都出现了农产品“丰产滞销”,内蒙古的土豆、陕西的苹果、甘肃的洋葱、山东的生姜、福建的蜜橘……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背后与多年来对农产品现代流通重视不够不无关系。
日前,商务部的“一纸加急令”缓解了内蒙古土豆滞销问题。但能不能把高效对接土豆供销两端的政策常态化?而不是总在出应急政策,总在临时加开农产品绿色通道。
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的销售不靠市场而靠商务部门,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这种方式也是非常态的。这次,商务部门的号召,产地政府奔走,媒体的呼吁,全社会发起“拯救”内蒙古土豆这种热情不可谓不高。但是这一系列措施都只能是暂时性的,真正能起到革命性作用的却是产业的“自救”。
那么如何通过其他方式,去使这种让所人都有点揪心的“每逢丰产,必然滞销”的怪现状得以破解,需要我们更多的破解丰产滞销现象的症结所在。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认为:“需要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扭转,必须让农业生产和流通组织化、规模化。”当前我国无论是蔬菜生产还是流通都处于粗放的、“散户”为主体的落后状态。我国蔬菜流通领域还是由个体运输户和个体经销商为主体,而缺乏一些龙头经销企业和规模较大的流通企业。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的农副产品生产是“小而散”,流通也是“小而散”。主要表现在生产盲目性大,市场波动性大,供求对接不畅等;收购环节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成本过高,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收费名目繁多等等问题交替发生,尤其近几年来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起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指导农业生产的长效机制。同时,需要创新农产品物流的运行模式,积极鼓励和重点培育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和龙头企业。
缺少龙头 呼唤集约化
从丰产滞销的销售难,到价格走低,市场环境是关键因素。但从局部来看,当地缺少大型流通商和深加工企业,农产品产地消化能力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务局副局长张越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由于缺少大型流通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乌兰察布的土豆大部分需要外运。今年部分加工企业和收购企业由于周转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原因,收购能力有限。这也加剧了土豆销售难的问题。”
据初步统计,目前乌兰察布市还没有土豆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深加工企业少,产地消化能力弱,成为当地打造“薯都”品牌的短板。
据了解,目前在土豆之乡,无论是仓储问题还是加工问题都很难解决。一位当地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当地没有专业化的仓储,而有的只是农民自行修建的储窖,规模都不大。而且,这部分储窖也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下修盖的。据他说,因为要建设专业化的仓储需要占用土地,但目前,政府对土地建设审批比较严格,因此,由个体种植户建设仓储库就比较难。也有部分种植大户,或者几家合伙投资建设仓储,但需要投资几十上百万,需要很多年才能收回成本。
与此同时,有很多土豆种植户反映,由于种植户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土豆外运以及储藏,因此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经销企业常驻,或者在每年的销售季能够有稳定的企业来收购。针对这一问题,乌兰察布政府近年来也非常重视,最终的结论是需要培育大型经销企业和深加工龙头企业。
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并提出近期5项重点任务。其中就提到,推动物流企业强强联合,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陈明均指出,目前就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而言,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是提高组织化程度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操作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只要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扶持培育起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小而散”的流通状况和传统的流通方式势必都将得以加快转变。
陈明均特别强调,如果能在税费上去降低、去鼓励的话,企业就会变得更加有热情。目前我国有大型的农贸交易市场、大型的零售终端企业,但是中间环节的大型流通企业却几乎不存在。目前国内没有大型经销企业(或流通企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税收及行业利润率有着直接关系。首先,一些蔬菜经销商往往是以“自然人”形式出现,那么,他可能只需要缴纳一定的摊位费、以及进场税;但是若注册公司,就需要缴纳营业税,随着近年来税收的不断增长,或许对一些企业来说有一定制约。其次,流通领域本身整体利润较低,环节过多,成本较高,一些企业很难将投资目光投向这里。
对接不畅需现代物流
去年6月份,本报曾报道过内蒙古土豆进京南辕北辙问题。享有“薯都”盛誉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土豆在到北京批发市场之前需辗转到山东寿光再运回北京。而乌兰察布市离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300多公里,但若是土豆从乌兰察布到山东寿光再到北京,经此折腾,土生土长的内蒙古土豆,就需要经过几千公里运输的长途“旅行”。由于这种盲目无效的运输,增加了流通环节的成本,也造成了销售与第一市场不能有效对接。
今年记者调查了解,目前该问题依然存在。但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并在着力解决。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务局副局长张越扶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针对乌兰察布土豆辗转到山东寿光,再发运北京的这种销售渠道对接不畅问题,商务局联合有关部门已经下大力度予以解决。目前,已经与北京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进行了直接对接。今后将大大改善内蒙古土豆“借道”辗转至山东寿光的情况。
与此同时,乌兰察布相关职能部门也在与其他在“运输半径”内的需求地市场展开销售渠道对接,力求解决销售通路不畅问题。
对于蔬菜“借道”问题,一位知情人对记者说,一方面是没有打通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我国蔬菜流通处在“游商”众多的市场环境下,小商小贩占领着主要市场,内蒙古土豆长途旅行再进京,可能是某些商贩鉴于内蒙古只是土豆产区,需要把土豆运输到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由于那里蔬菜种植的数量和品种众多,且到那里去“配菜”(即搭配其他蔬菜),再发往北京。因此,对于彻底解决蔬菜流通辗转“借道”现象,可能有现实难度。这一解释,也直击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漏洞。即环节众多,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
因此,国务院在今年8月发布的物流“国九条”中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要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便利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物流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方式,缩短从产地到餐桌的物流流程。
去年起,商务部、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9.5亿元,支持17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推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打造“农超对接”、“南菜北运”等产销链条,着力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下一步,或许需要更多相关到位的扶持,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每逢丰产,必然滞销”的怪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