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最大银行汇丰控股预测指出,随着亚洲国家间贸易往来的扩大以及新兴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的确,按照中国经济的体量和经济增速计算,未来5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然而,中国距离全球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该讲,中国是享受全球化红利最大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赶上了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欧美发达国家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低端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特别是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我国紧紧抓住这一全球化分工的机遇,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迅速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靠庞大的出口制造出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也由此迅速崛起为全球贸易大国。
然而,当前的中国还只是贸易大国模式,而不是贸易强国模式。在贸易规模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面临着极度的贸易利益分配的失衡。首先,高顺差没有带来高收益。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到贸易的半壁江山,而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六、七成又为跨国公司或外企所创,因此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外贸规模与贸易顺差被跨国公司的进出口所放大,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进出口与顺差,中国的实际进出口与贸易顺差将减少一半以上。以2008年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为1428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出口达79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3%;另外加工贸易出口675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7.3%。而另一方面,靠压低要素价格提高资本利润率的加工贸易企业,也使得中国价格补贴了全球消费者,国民的福利并未真正增加。
其次,作为全球主要矿产资源的最大需求方之一,中国虽然对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动,却没有掌握贸易资源商品的定价权。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付出了更多的外汇用于进口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贸易条件也趋于恶化。
未来,中国可以享受的全球化红利会越来越少,在未来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转、全球分工体系格局日趋稳定、中国出口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所逐步界定的国际市场容量、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和汇率升值的压力,以及频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下,依靠低成本优势的“要素驱动型”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中国需要尽快开启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调整:必须加快贸易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步伐,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转变,改变以往“国内高价格、出口低价格”的失衡格局,真正通过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培育中国外贸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定价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