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聚首,形成史上最长的黄金周,旅游、零售、餐饮市场表现活跃。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80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左右。
虽然表面看,“十一”消费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但事实上15%这一同比增幅为2007年以来“十一”黄金周的消费最低增速,也是近3年春节和“十一”两大黄金周中增速的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2012年“十一”黄金周表现出旅游热过零售,国外消费完胜国内消费两大特点。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北京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3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7.95亿元,同比去年涨幅分别为22.7%和29.4%,远远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也出现类似的状况。
不难发现,一方面,今年首次实行的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免费的政策带动了居民的出行热情而淡化了本地消费。另一方面,大量的消费流向国外也是不争的事实,内地具有高消费能力的游客转向欧美“扫货”,部分城市定位中高端的百货店甚至出现负增长,内地消费者对香港奢侈品市场的拉动作用也在减弱。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2“黄金周”中国境外消费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10月1日-7日,大陆游客出境消费奢侈品累计约38.5亿欧元,同比去年黄金周境外奢侈品消费总额增长了14%,加上黄金周期间境外隐性消费与奢侈品服务业消费总额超过60亿欧元,中国银联持卡人境外交易额同比增长33%。
旅游热和境外消费热都显示了公众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说明消费仍有增长空间,对于拉动内需是一个积极信号,然而现存的这些消费行为并不值得推崇。
首先,在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中,人们的出行目的地多为旅游景点。8600万中国人挤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堵车、热门景点人满为患、景点餐饮价格飞涨、垃圾遍地,游客游览舒适指数极低,同时为景区环境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旅游收入中往往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部分,但目前我国的旅游收入中,景区门票占据比重较大,宾馆酒店宰客行为时有发生。游客自发购物行为的比重较低,而缺乏旅游购物收入支撑的旅游消费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健康的。因此,持续发挥旅游业对于消费扩大的带动作用就必须将重点转向旅游购物和休闲娱乐。
其次,到国外旅行的中国游客为了追求高性价比,宁愿不住好的宾馆,不吃当地特色美食也要完成购物任务。火热的奢侈品海外购买行为导致了大量消费外流,也滋生了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同时,对国外奢侈品愈演愈烈的盲目崇拜,也不利引导正确的消费行为,有效扩大国内需求。
我认为,假日经济所呈现出的巨大消费潜力有助于激励行业升级完善。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合理设计包括配套服务、价格调控、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各种机制,制定并执行更多的刺激消费、培养消费、引导消费政策,变假日消费为持续消费。
此次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所激发的大规模客流,反映了随着私家车普及程度提高以及三四十岁的社会中坚力量闲暇消费需求的增长。顺应这种趋势,在城市近郊可以考虑打造旅游购物休闲目的地,提供包括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业态在内,兼顾不同年龄层次,适合举家出游的综合性场所。分散节假日热门景点的客流压力,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空间和购物场所,同时也是城市空间扩张背景下发展近郊商业的良好尝试。
此外,大力开发旅游景区周边产品,拓展旅游可购物范围,整顿旅游商品市场秩序,改变国内游客购物选择少,旅游购物欺诈行为多的现状,打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为旅游收入的结构调整做好准备。
最后,积极探索免税店等业态形式,提高免税店现有的免税额度,在奢侈品国内外价差短期内难以扭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拉回外流的奢侈品消费,不断为内需扩大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