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临近,业绩不振的零售企业均憋足了劲,想在元旦春节打个漂亮仗。北京新世界40小时不打烊创出3亿销售,尽管业内对此颇多微词,但实体零售岁末大打促销牌已成了必须必的事。问题是,促销填补得了零售企业的业绩空洞么?聊胜于无。于是,歪招损招便井喷而出了,价格欺诈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猫腻。
2012年12月11日,价格欺诈已成特征的家乐福又发价格欺诈,这次是太原长风店。曾被监管部门整治过的家乐福,时隔一年,同样问题再度出现。
8月15日的电商三国杀后,三大电商被发改委查实价格欺诈。电商不强大的时候,实体店玩价格欺诈的多;电商强大后,线上又开始娴熟地玩起了价格欺诈。这种下三滥手段,一再被曝光,一再被查处。而一些零售企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却还不知廉耻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这是为什么?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价格欺诈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违规成本太低。”据介绍,2010年美国罗巴克公司因虚标瓶装饮料价格而付出了110万美元的赔偿和诉讼费。而在我国,对违规商家最高罚款50万元人民币,“这样的处罚与家乐福、沃尔玛的利润相比可谓九牛一毛。”
有观察人士指出,“无论是家乐福、沃尔玛,或是京东、苏宁,都在其进行价格欺诈领域处于垄断地位,消费者的选择范围窄、依赖度强,即使遭遇价格欺诈,可能下次仍将选择同一商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家持续进行价格欺诈的行为。”
但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恐怕在税负、生产成本、流通环节等的不合理存在上。对此,压榨供应商吧,这招已成鸡肋;促销吧,消费者任你百般诱导,我自巍然不动;向上诉求吧,雷声大雨点小。找来找去,只有鼠目寸光,欺负一下消费者。
有人说现在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既然如此,在未来经济新引擎的消费领域,零售企业自己动手只能犯错,不动手只能等死。面对如此困局,罚款、峻法、多元诉求渠道均是隔靴搔痒。为了止痒,只有等相关部门真的下点“雨”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