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开商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流通热点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2013:中国十大商业热点           
2013:中国十大商业热点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1期 人气: 时间:2013-4-7 9:46:33 进入论坛

   本刊讯(记者 成岩 报道)2013年1月10日,时空转换新纪元,商界展望新热点。本刊主管机构——中国商业联合会在北京向全国商界和各大主流媒体权威发布“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 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同时向香港及海外媒体 、商界人士发布英文版。引发海内外商界极大反响,共享中商联及其顶级专家新年伊始奉献的2013年热点商机预测的饕餮盛宴。

  2012年10月以来,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等专业社团,以及主流专业媒体、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等国际研究机构的顶级专家,组成“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课题研究评审组,结合国际国内大局势,对中国如何落实“十二五”规划等20多个商业热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向海内外160多位专家委员征求意见和建议。经反复研讨、修改,最终形成“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

  专家评审组负责人、中国商业联合会资深专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海飞研究员等,对“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作了详实、深入而权威的解读。本刊记者据此整理出如下精要,以飨读者:
 
  热点一:国家提升战略定位

  ——中央政府赋予流通业重要战略定位,

  一系列产业导向及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热点态势

  中国流通业的改革发展在历经三十多年波澜曲折、沧桑巨变后,2012年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年,中央政府发布了两个关于流通业的重要文件。一个是《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另一个是《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划》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专项子规划之一,也是国内贸易规划第一次享受国家级规划“待遇”;《意见》作为促进流通改革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其涉及方面之多、对流通业地位作用强调之重,也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所仅见。一年之内由国务院发布两个流通业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文件,史上不曾有过。这都说明流通业在中央政府和最高层领导心目中确实提升到了很高的战略地位。

  最令业人振奋的,是两个文件中对流通业产业性质的表述。《规划》和《意见》都将流通业(国内贸易)称之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是继五十年前的1962年中共中央提出商业是国民经济的“桥梁”之后,由中央政府对流通业作出的新的战略定位,这对于提升流通业的地位将产生深刻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尤其对于新一届党政领导上任之初的2013年,更可期待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和政策、规划的落实、执行,将引发新一轮商机热潮。

  专家点评
 
  专家们指出,流通业地位的上升有着深刻的客观背景。首先,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加快流通业的发展是必然之举;发展服务业、推进城镇化,也要求流通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和更高层次的提升。据统计,国内商品批发业、零售业、饮食业、运输业等传统流通业,占整个服务业产值的40%;而城镇化转移出来的农民,70%要靠流通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第二,从流通业的贡献看,被赋予这种战略定位也当之无愧。2010年,流通业中仅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即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6%,是除工业外占比第二的行业门类;流通业税收占全国税收21.8%,远远超过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至于有人认为流通业在税收上的贡献过度);流通业就业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8.2%,就非农产业的就业来说,流通业提供的就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更是举足轻重。
 
  对于《意见》,专家们也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这个文件既重申了过去未能落实的某些既定政策,也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例如,关于连锁经营企业由总部统一纳税问题就是十年前提出的,但落实情况很差,《意见》再一次强调落实该项政策;又如,七年前国务院文件就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设立财务公司,但由于门槛过高落实情况不好,此次再一次重申该项政策,并增加了可以运用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规定。

  在新出台的政策中,专家们对新建社区商业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面积不得低于10%的规定,普遍表示了赞赏,文件要求地方政府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安排各类大众化商业网点,从而使老的社区部分商业设施回归公益,更是具有政府公共品服务意义的一项民生工程。

  《意见》在减轻流通企业负担方面的一个亮点,是提出了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据悉,此项政策将于2013年2月25日实行,总体降低幅度为23%,其中餐饮业和汽车销售刷卡费率降幅最大,达到37.5%。

  融资政策中,支持发展融资租赁、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是近年来各地流通企业在实践中的创造,开辟了小微流通企业(商户)新的融资渠道。

  税收政策中,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以及完善并落实家政服务企业免征营业税政策,也属于改善民生、支持大众化生活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专家建议

  专家们指出,2013年是贯彻落实《规划》和《意见》的关键之年,为此提出建议:一是提高文件的可操作性。即对于《意见》中许多原则性规定,应由国务院办公厅协调相关部门逐条提出可以操作的实施细则,联署发文后交由各部门分工执行,防止文件“出了中南海,却无法落实到基层”。二是狠抓文件的执行力。除了要组织联合工作组对文件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外,对于未能执行文件有关条款的部门和地方,中央政府应启动行政问责,涉及法律的全国人大应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于行业反映强烈的某些问题,也可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热点二:消费拉动增长转型

  ——国内市场总体保持旺销态势,

  消费扩大的基础条件继续改善

  热点态势

  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国内消费依然呈现出稳健快速的增长势头,开始成为“三驾马车”中最为强劲的驱动力。2012年前三个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超过了同期投资50.5%的贡献率。自此,中国的投资主导拉动型增长方式,转型为消费主导拉动型增长。

    专家解析

  专家认为全年市场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零售总额增速“名降实升”。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2%,虽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但由于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低于去年同期,扣除价格因素后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2%,反而比去年同期加快。

  2.农村消费市场的表现比城镇更突出。

  3.市场走势下半年好于上半年。
 
  4.市场销售可能存在消费下移。主要有三方面表现。一是2012年百货店业态的表现明显不如超市。二是大型零售企业增幅低于社会零售平均水平。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1%,而商务部监测的国家重点零售企业同比增幅仅为8.4%,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的规模化连锁企业平均增幅也低于10%。三是奢侈品消费增速减缓。专家认为,上述三方面表现说明消费心理更加谨慎务实,选择性消费档次下移,这些都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关。

  5.批发零售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位居各行各业之冠。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而批发与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不仅高于“三产”中居于次席的金融业(9.5%),而且也高于一、二产业中的所有行业。由此,2012年批发零售业对GDP的贡献率明显超过上年,成为各行各业中的“翘楚”。

  预测展望

  专家预测:2012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增长率将在 14.3%以上,而实际增长率将高于上年的11.6%,达到12%以上。关于全年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好发展势头的原因,专家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由于国家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的政策措施见到了效果。尼尔森公司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平稳,其中三季度该项指数为106点,环比和同比分别上升1点和2点,并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4点(全球平均92点)。其次,是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较好。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4%,都明显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7.8%增幅。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是农村消费市场表现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其三,2012年就业形势稳定也为市场销售提供了助力。前10个月全国已完成年度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的125%,新增城镇就业达到1123万人,而就业情况好转显然与服务业较快发展有关。

  展望2013年,专家们认为,新一届中共领导层和中央政府将会努力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更多依靠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的基础条件和环境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推动2013年的市场销售继续保持积极稳健的增长。作出这个判断有以下几点依据:
  一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已成为国家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专家解读说,这是去除价格因素后的折实翻番。同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等既定原则,从2013年起也将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二是社会保障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必会加大这方面的推进力度,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市场购买力。

  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步伐。

  四是虽然当前欧债危机曲折反复,美国经济面临“财政悬崖”,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使外需市场依然阴霾密布,但国际国内相关机构普遍预测中国2013年经济增长将上升到8%以上, 2012年第四季度国内经济也出现了企稳回升、订单增加的迹象。因此对于2013年市场大环境作出谨慎乐观的判断是有一定依据的。

  最后,2013年是中国政府换届之年,从历史数据看,换届之年投资增长速度均明显快于上年,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也大多快于上年,唯一需要警惕的是通货膨胀可能出现的反弹。

  热点三:网购引发商业革命

  ——网络购物延续“火爆”走势,

  经营“习惯”需要反思和规范

  热点态势

  在国内各种零售业态的成长性上,网络购物已连续多年保持第一。2012年网购强劲增长的势头得以延续。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字显示,前三季度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已超过2011年全年总额,达到8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而11月11日的“光棍节”网上促销,仅阿里巴巴(包括天猫商城和淘宝网)一天就实现交易额191亿元,相当于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2011年全年的销售额。

  从发展势头看,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出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市场交易规模超过一万亿元;二是网购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5%。实际上仅阿里巴巴一家在11月30日就已完成一万亿交易额,而这个数字已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35%。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网购增速是世界各国中最快的, 2013年,网络购物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上升到6%以上。同时,网络购物对中国传统零售和批发业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有可能引发新的划时代的商业革命,这将对实体商业的未来产生全方位的、极为深刻的影响。

  专家诊脉

  专家指出,中国网络购物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好的商业“习惯”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担心。

  第一,仍是消费者抱怨最多的商业失信现象。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监察数据表明,2012年上半年接到电子商务投诉58613起,与往年相比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度增加。此外,与实体店相比,在网上购物更容易遭遇“陷阱”,而消费者“落阱”之后维权则难上加难。

  第二,出现了与实体大型零售店十分相似的“食利型”赢利模式。目前,交“进场费”和按销售额计提“扣点”已逐渐成为本土电商平台的“行规”。如 QQ 商城从2012年3月起采取了“平台使用费+交易佣金”的收费模式。服务费每个网店年费6000元;交易佣金按照“销售额×类目费率”计算缴纳金额,不同大类商品的费率在0.5% —5%之间。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等均采取了这类“年费+交易佣金”的模式。这些在零售实体店中政府正在清理整顿、企业也在反思的行业“陋规”,正在网络平台上大行其道。

 第三,恶性价格战愈打愈烈。2012年网购领域爆出的最大丑闻当属家电商品的电商价格大战。这场由京东商城董事长刘强东挑起的恶性竞争,不仅使国美、苏宁等家电零售商线上线下的店铺全部卷入,而且事后证明,所有“参战”商家都做了一些误导消费者的“假动作”。例如,先调高价格再打折降价;“打狠折”的商品却没有可供之货;声言价格最低的商品,却在其它商家找不到比价的品种等等。这场电商价格战以闹剧高调开锣,以悲剧黯然收场,涉及的企业京东商城、国美、苏宁等将面临国家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第四,不惜亏本“烧钱”买流量和销量的经营思路。据业内调查,绝大部分电商平台多年来均处于亏损状态,即所谓“十电九亏”,而且随着业务量的扩大,亏损金额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电商平台与支持其运作的风险投资基金都幻想着做大流量后通过“上市”回本赢利。

  祛病药方

  专家指出,国内的电商平台应当认真反思为人“诟病”的种种不良经营“习惯”,避免把网络销售这类最有前途的现代交易方式引上“邪路”。

  一是电商平台的经营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

  二是某些电商平台,一定要汲取目前大多数大型零售实体店赢利模式的教训,不要再把各种不规范收费和“千店一面”从“地上”搬到“天上”,从而招致政府严厉的清理整顿。三是要秉持理性的商业思维,保持清醒头脑和平和心态,经营行为和竞争行为不要走极端。例如不惜“烧钱”打价格战,以连年亏损做大流量规模吸引“眼球”,以此作为 IPO(首发上市)的进身之阶,就是极不明智的。试想:一个从开办就一直亏损的企业,即使销售做得再大,又有哪个国家愿意批准它上市?即使上了市又有谁敢于持有它的股票?

  热点四:税收扶持力度加大

  ——涉及流通业的两项税收改革政策出台,

  将助推行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热点态势

  2012年中央政府推出了两项有重要影响的税收改革政策。一个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对肉蛋菜的批发零售免征流通环节增值税;另一个是在服务业领域,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简称“营改增”)。

  前一项税改政策是新时期“菜篮子”政策的完善,有力配合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支持流通、有利生产、惠及民生的“德政”。过去“农超对接”时,零售商要花很多人力物力去找可以抵扣税收的发票,如果没有进项税发票,销售时增值税负高达营业额的13%,势必将赔本经营。

  后一项“营改增”试点影响更大。这项试点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先行启动,7个月后的8月1日,中央政府决定,将试点范围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宁波、厦门、深圳等省市,2013年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试点。

  专家指出,“营改增”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用增值税替代营业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税收的抵扣链条,从而消除重复征税。国家税务总局测算,这项改革一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减税1000多亿元。而上海有专家测算减税额度可能高达3000亿元。从上海的实施效果看,确实也实现了大规模减税。

  利弊反应

  “营改增”试点涉及流通的服务行业主要是物流业,其它传统内贸服务业如餐饮、住宿、洗浴等均没有纳入试点范围。然而,对于这项税改试点物流业界却反应不一,效应平衡。综合各方面评价,物流行业“营改增”产生了如下效果。

  1.小规模物流企业“营改增”后实际税负下降明显。税改前这类企业按5%征收营业税,现在按3%征收增值税,但征税办法和营业税相同,都是不做抵扣就营业额征税,税改后相当于税率下降2个百分点,税负降低40%。李克强副总理听到这个效果后十分欣喜。有专家建议说,对于小型服务企业减征所得税还不如实行“营改增”,因为小企业本来利润就很微薄,没有多少所得税可减,而“营改增”使小企业流转税负下降很大,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

  2.仓储等物流辅助服务税负降低。这类物流业务从5%的营业税改为6%的增值税,由于可以做进项税抵扣,原则上税负减轻,但前提是进项税抵扣应达到一定幅度,倘若上游交易方无法开票则税负反而会加重。

  3.运输配送服务的税负明显加重。主要原因是从3%的营业税率改为11%的增值税率,有专家测算,即使把可抵扣因素计算在内,净税负也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4.快递企业税负有所增加。原因与运输配送服务相同,也是由于从营业税率3%骤升至增值税率11%。而快递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很高,但却未能包含在允许抵扣的范围之内。

  物流运输业的下游企业税负有很大程度减轻。专家说,虽然运输业税负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从整个产业链的总税负看基本上保持平衡。原因是运输业下游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其进项税抵扣比率可提高4个百分点,上海试点中有的下游试点企业减轻税负之程度竟高达100%。

  政策建议

  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营改增”试点方案:1.对运输、快递等服务与仓储等服务应统一实行6%的增值税率,这不仅可以使运输业和快递业在改革中不致加重税负,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也便于综合物流企业将运输和仓储两类业务一体化运作。2.扩大增值税可抵扣范围,如对快递业和运输业增加人工成本抵扣项目,以利于支持网上购物的发展,降低物流费用,还鼓励增长就业;将物流业的邮电通讯费、房产租赁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也纳入允许抵扣的范围,进一步减少重复征税。3.对难以取得增值税发票的某些固定支出核定一个抵减比例,在计算销项税额时对这类支出作减记收入处理。4.对于近五年内购置的机器和运输工具,按照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作为可抵扣进项税额等。

  展望2013,国家扶持流通业的政策将会更加完善,优点政策将会更加公平均衡,由此生发的商机、利好,将有更大空间。

  热点四:自有品牌引领自营

 ——大型零售企业加快自营模式探索,

  发展商业自有品牌将成为切入点之一

  热点态势

  从2011年12月开始,由商务部等五部门实施的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在全国展开。虽然这次清理整顿严格禁止六类收费,但政府并没有简单地叫停所有的“通道费”,也没有禁止一般的“扣点返利”,至于“账期”结算方式甚至都未予提及。分析人士说,看来政府十分清楚,只要供应商和零售商实行“非买断经销”的经营模式,上述三类现象就无法消除; 而这种经营模式存在的客观背景是“买方市场”、过剩产能和日益强势的规模化零售终端,主观原因则是零售企业规避经营风险、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理性;在不触犯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采取何种经营模式是企业的自主权。政府职责的边界只能是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制止任何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

  商界反思

  然而,此番清理整顿对大型零售业界的震撼是强烈的,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反思自身的经营模式,其主要弊端有:1.非买断经销的经营模式使得零售企业不掌握定价权,可是各个商店商品的同质化又要求降价促销,而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又导致供应商要求涨价,于是零供之间的定价权冲突遂成“无解”。2.越收越多的“通道费”和“扣点返利”使供应商的供货价格也愈涨愈高,导致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原有的价格优势不断削弱,甚至成为同类产品的价格“高地”。3.被称为“二房东”、“食利型”的经营模式,不仅导致某些“中国制造”在国外比在中国的零售商场中价格更低,加剧了购买力外流。4.社会舆论对处于弱势的供应商普遍持同情态度,这使得一些大型零售商在政府和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而经营品种上的无特色和“雷同”化,也遭遇了顾客忠诚度低和“用脚投票”的尴尬。5.各种“通道费”既有合同内的,也有合同外的,既有“公收”亦有“私取”,已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和蚕食企业利润的温床。6.近年来,许多国内购物中心在招商时拒绝大型百货店入驻,原因之一是百货店占据着购物中心最好的位置,却不做自营、千店一面,已失去作为主力店吸引客流的能力。

  回归自营

  痛定思痛之后,大型零售企业回归自营模式的呼声日益强烈,已有多家知名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大型百货店中,王府井、银泰、金鹰等均开始了自营探索。苏宁电器近年来推出了三种新业态:网上销售电器的苏宁易购、“去电器化”的“EXPO超级店”和“乐购仕生活广场”,按照全新的发展理念,这三种业态准备全部都走自营之路。苏宁电器总裁金明说:“未来新型的供应链关系,应该是供应商专注于研发生产,零售商则专注于营销,研究商品和消费者,而跨出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自营”。

  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地区性连锁零售商在自营方面的成功探索更是堪称典范,增强了业界对向自营转型的信心。例如,山东德州百货集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直坚持买断式自营、始终不出租经营场地,已从一家只有40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300多员工的单体百货店,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商场、50多万平方米营业面积和10000多员工的区域性商业“航母”。安徽安德利百货公司坚持自营20年不动摇,自营商品比重高达80%;由于实行买断经营,商品价格平均比竞争对手低10%—15%,毛利率高出三个百分点以上。

  自有品牌开路

  专家指出:大型零售企业转变经营模式、走自营之路已是大势所趋,但陡然转为买断经销困难较大。先从发展商业自有品牌入手,然后多策并举,渐次扩大自营比重,不失为稳妥可行的路径之一。

  目前,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拥有商业自有品牌的比重甚低,平均不超过全部销售额的2%,大型零售企业亦平均不超过5%,而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无论是百货店还是超市商业自有品牌商品占销售额的平均比重约为30%—40%,其中沃尔玛达到40%,TESCO乐购达到50%,美国西尔斯甚至高达70%。这些自有品牌除了贡献很高的毛利率,也有利于减少商品与同行的重合率。

  专家认为:2013年商业自有品牌开发活动会明显升温,而本土零售商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是有历史传统的积淀。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批发和大型零售企业就开展过商业自有品牌的开发经营,当时称为“商业定牌监制商品”,曾广受消费者青睐。二是有现实成功案例的诱导。三是有“中国制造”的本土地缘优势。

  热点六:中小商企全面减负

  ——中小型商贸流通主体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政府多样化的扶持措施渐成体系

  热点态势

  在中国商贸流通行业中,中小型经营主体的数量比重超过99.99%,这其中包括了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类法人企业,也包括了几千万属于自然人的个体商户。有专家估计,仅小型和微型商贸流通主体就提供了全行业90%左右的就业岗位、70%左右的商业增加值和60%以上的税收。
  为了活跃流通、增加就业、扩大消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央政府对中小型商贸流通主体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近年来这些支持措施范围扩大、内容增加、方式多样化,初步形成了体系。

  1.通过减轻税赋给予扶持。

  2.设立政府基金加以资助。

  3.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予以促进。2012年4月,中央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并指定商务部负责加强小型微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后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商务部在10个地区(省市)开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商务部的设想是,这类公共服务平台为非盈利机构,但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吸引一些盈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到服务中来,解决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某些共性需求;争取用五年时间,建立部、省、市三级一体化运作的服务平台网络。

  专家认为,以这项试点工作为里程碑,标志着国内中小商贸流通主体的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预计2013年上半年试点工作将在10个省市正式启动。
 
 政策建议

  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中小商贸流通主体的发展政策,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2年中小商贸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增加了中华老字号保护等新的项目,但专项资金的总额却没有增加。由于补贴标准不达标,一些担保公司发生亏损后已有退出的打算。鉴此,希望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扩大后,相应增加专项资金的总额,并使各项补助比例达到政府部门提出的标准。

  2.进一步减免税负。中国人民大学税务专家安体富指出,由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不能抵扣,目前商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高于一般纳税人,应将3%的增值税率降为1.5%或2%。广东省国税局官员朱江涛认为,第三产业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服务行业的增值率(毛利率)较低,有的低至10%以下;在如此之低的毛利率下,执行3%的营业税率相当于按30%增值税率征收,主张对于低毛利的小微服务业经营主体降低营业税率。经济学家厉以宁则提出,对于小微企业实行免税比解决融资更重要。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销路不好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往往不会请求贷款,而可能选择歇业,此时如果免税则有可能使其生存下来,从而维持或增加就业。

  3.清理整顿税外负担。主要是整治各个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以及各种“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为小微商贸流通主体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

  展望2013,中央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为之全面减税减负。届时,普通老百姓要做点小生意、开个店谋生,应该会是很轻松的事。

  热点七:迎接单店绩效时代

  ——内外资零售商在华竞争呈现新格局,

  重视单店绩效的时代到来

  热点态势

  在中国市场经历发展上“如入无人之境”的“黄金十年”后,外资零售商的发展正面临着多重困难。一是诚信危机事件频频,头上的“光环”失色不少。二是多数外资连锁零售商在三、四线城市的进展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三是外资零售商的多业态发展罕有成功者。四是物业租金上涨致使成本负担加重。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零售巨头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的,当时所开的店一般是以较低租金签下15年物业租约,而续租物业将面对巨幅租金上涨的成本压力。
  相较之下,内资连锁零售商则逐渐显现出三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中小型门店经营上内资商业适应性更强。其次,内资商业在网络零售上占有绝对优势。第三,在多业态发展上内资商业更为擅长。第四,在许多区域市场竞争中内资商业优势明显。北京物美、上海百联、深圳华润万家、南京苏果、湖南步步高等本土区域性连锁零售商,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和吸客能力都超过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巨头。更极端的例子是,在四线城市安徽巢湖市,安德利百货公司一家店铺的销售额竟相当于同一城市内沃尔玛、乐天玛特、合肥百大、商之都四家大店铺的销售额总和。

  发展趋势

  专家认为,随着“跑马圈地”发展模式日益显露出“疲态”,2013年,一味“铺摊展店”粗放式的增长“套路”将有所收敛,一个拼单店、比后台、竞技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也是转变零售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单店比拼上,总体上看外资商业仍占据较大优势,考虑到跨国零售巨头在组织技术、科学管理、资金实力、跨国采购、信息化水平、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连锁零售业中“外强中弱”的竞争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从单店平均销售和赢利能力看,跨国零售大卖场优势十分明显。以拥有大润发和欧尚超市的外资企业高鑫零售与北京物美商业比较,2011年前者拥有230家门店,销售额681亿元,净利润16亿元,而后者拥有519家门店,销售额仅164亿元,利润5.86亿元,两者单店业绩相差巨大。中国百货协会统计的中资企业单店综合毛利率为17%,而外资商业由于自营能力强、自有品牌比重高,单店平均毛利率在30%以上。中资连锁超市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左右,而美欧日发达国家的连锁超市平均只占4%-6%。

  专家指出,从上述情况分析,中资连锁零售商在自信心提高的同时,也需力戒骄躁,必须在各个方面加紧努力,通过改革创新补齐“短板”;同时也希望中资和外资零售商相互学习,继续通过合法“搏奕”共同提高,在各自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造福于“中国制造”和十三亿消费者。

  热点八:农超对接引领“短链”

  ——农产品流通 “提效降本”多有突破,

  “短链”流通模式成效初显

  热点态势

  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减少流通环节,是国内农产品流通多年来“面壁图破”的难题。近几年,这个问题已有了众多成功创造。

  影响最大的高效“短链”流通方式当属“农超对接”。根据商务部披露的信息,截止2011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7亿元资金,在19个省市支持了1000多个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规模以上连锁经营企业已逾800家,门店超过5万个,总营业面积达46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200余万人;参与同超市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56万个,社员总数超过100万人,至少有7000个合作社自有农产品品牌进入了超市;全国农超对接平均使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成本降低大约10%,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年均增收约4000元。

  通过农超对接,合作社农民的果菜售价明显提高,而果蔬产品超市零售价比过去反而便宜20%—40%,实现了农户、商家、消费者三方受益。

  此外,其他各种有助于减少环节、实现农产品“短链”流通的方式,都在积极尝试之列。如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农民合作社与团体食材用户的生鲜产品直采运销等。江苏省农民进城自办的直营店,也是一种减少中间环节的“短链”流通方式,成为新时期农产品产销一条龙的新形式。

  专家建议

  2012年,中央政府将“提高流通效率”和“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写入了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并对农超对接下一步重点支持的方向作出了安排。展望2013年,专家们普遍看好“农超对接”等“短链”流通方式发展的前景,同时认为,在这方面政府最重要的使命是创造环境和条件,建议:

  1.倡导农民建立销售合作联社。因为只有生产和零售都高度组织化且规模更大,才有利于农商双方平等地“对接”,最终形成订单农业。江苏省启东市的一家销售合作联社就整合了57家专业生产合作社,从而使“对接”规模和效率大大提高,在农商双方收益改善的同时,超市价格也比周边市场平均低15%—20%。

  2.推动生鲜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超市不是农贸市场,销售的生鲜农产品必需是标准化、规格化的。在农超对接中农民最愁超市“拒货”或者对农产品“挑挑拣拣”,但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多是因为规格或安全标准不合格。因此,政府和连锁超市都应当推动并支持生鲜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3.鼓励流通加工产地化。这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对我国的现实作用是:减少无效运输和城市垃圾,使农民在乡从事非农就业并增加收入。

  4.支持生鲜食品配送“冷链化”和“便利化”。除了建设国家明确支持的农超对接冷链配送中心外,还可以考虑使用财政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小型冷库,并仿照节能汽车的销售鼓励政策,对于冷藏保鲜汽车的购置也给予补贴。不仅要进一步优化生鲜干线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还要改进市内运货规定,提供运货配送便利化,制度成本最小化的物流环境,使绿色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热点九:批发王国趋向转型

  ——批发市场进入转型期,

  整合升级呈现一系列特点

  热点态势

  中国是批发市场的“王国”。世界各国中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像中国如此依赖批发市场,也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样,除少数贵重物品及禁忌品,所有有形商品都可以进入批发市场交易。据统计,中国农产品的交易80%以上要通过批发市场;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通过批发市场交易的比重也在60%左右,而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十分罕见,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商业“风景”。

  近几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建设速度稍有放缓,但转型升级和市场布局调整明显加快,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和特点:

  1.传统批发市场注入现代商业特色。不少工业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仿照大型购物中心的外观形态进行改造,出现了外观商场化的趋势,有些还与商务楼、展示厅、专业店街、商业步行街等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集原料采购、生活购物、休闲游览、餐饮娱乐为一体类似于MALL的商业集聚。批发市场园区化的特征也日趋明显,在“划行归市”分区经营基础上,不少市场开辟了展示展销馆、休闲服务区、流通加工区、小企业孵化区、仓储物流区、信息中心、商品检测中心、结算中心等,形成了流通综合服务的专业化配套和园区化布局。

  2.批发市场功能走向综合化。早期的国内批发市场只有交易功能,而现在除交易功能外,许多市场出现功能综合化的趋势。其中最突出的是四项:一是会展功能。二是配送及仓储功能。三是信息化功能。许多大型批发市场建立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四是统一结算的功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政府倡导了20年的批发市场统一结算难题终于破解。

  3.市场中法人经营主体比重增加。主要原因是,更多的加工企业在此开设自销窗口,借以扩大商路并了解市场需要;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为了提升自身在实力和信誉上的外在形象,主动寻求升级注册为企业法人;随着蔬菜、肉类和蛋品免除了批发企业增值税,2013年会有更多经营此类产品的个体批发大户转为公司制的法人实体。

  4.品牌建设和国际化拓展步伐加快。

  5.市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不少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对经营业户建立诚信档案,开展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和信用状况公示等,对诚信者褒奖,失信者惩戒。

  6.批发市场转向郊外集聚发展。

  专家告诫

  对批发市场下一步的整合升级,专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认为2013年在这方面各地会迈出更大的步伐,同时也提出了两点告诫:一是提醒投资者注意,日益发展壮大的农超对接、产销直挂、连锁零售公司从工厂直接进货,以及电子商务网上批发的兴起,都对现货批发市场的经营构成日益严峻的蚕食和挤压。有鉴于此,在批发市场发展规模上应保持适度,在经营模式上要加快创新。二是提醒地方政府注意,规划市场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布局调整与功能优化上,而不要再追求“大手笔”、“大气魄”的大建大上。目前许多地方的市场已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许多市场都处于“吃不饱”的困难境地。调整布局的规划权和重要市场的设置批准权应上收到省级政府,以便按照经济区域和商品的合理流向重新规划批发市场布局,确定现有市场的去留,减少盲目布点、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热点十:商业地产泡沫求解

  ——商业地产总量过剩与结构失衡并存,

  物业房租持续猛涨成为商业企业沉重负担

  热点态势

  2011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曾经指出:“经营性大型商业设施开发过度”,2012年这类商业地产设施依然“高烧”不退。据21世纪不动产等多家数据机构调查:2012年,上海有22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入市;北京有17个大型零售商业地产项目入市;深圳大型集中式商业项目面积未来5年将增长87%,供应量相当于该市过去30年存量商业面积的总和;2012年1-8月,广东商业地产投资增长31.9%。

  美国《华尔街日报》四月报道说,中国的购物中心建设雄冠全球。根据世邦魏理仕(CBRE)的数据,全球在建购物中心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中国占据8席,而在建面积最大的三个城市都在中国。天津有16个在建购物中心,工程总面积达245万平方米,大于任何一个欧洲城市现有购物中心面积之和;沈阳排名全球第二,18个在建购物中心面积总计达218万平方米;成都排名全球第三,在建购物中心总面积189万平方米;武汉在建购物中心排在全球第五……

  按照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的预计,2012年和2013年,中国购物中心年新增商业建筑面积将分别超过3500万平方米和4400万平方米。到2013年底,中国购物中心累计存量将高达2.5亿平方米。

  业内普遍认为,国内零售设施存在着总量过剩和大型店铺过多的现象。许多地区商业网点总量过大,大小店铺过于密集。以上海为例,2000年时,全市商业营业面积人均0.74平方米,到2010年底人均已达2.40平方米,超过香港、东京和纽约等世界著名商业都市的水平。由于密集度过高导致该业态平均盈利水平仅1%左右,且盈利高的主要是外资企业

  与大型商业网点资产泡沫和严重供过于求同时发生的,是不少商业网点备受租金暴涨的折磨。统计显示,近五年来广州商铺租金平均上涨了2倍左右。某服装品牌商表示,2012年以来一线城市的“黄金”商铺租金上涨幅度达30%。2012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平均租金占总经营成本已高达57%,大部分单店已很难盈利。

  对策建议

  专家们指出,大型商铺过剩已持续多年,已非常严重,招租难的困境只是刚刚开始,调整消化将会是一个漫长过程;而商铺租金上涨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供不应求,而是房地产价格整体泡沫化的环境和经营成本上升所致,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为居民基本生活服务的大众化商业网点给予扶持,平抑租金价格。

  业内人士预测,2013年国内商铺总量过剩和租金上涨的问题会更趋严重,亟盼政府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并采取防范措施。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抓紧解决:一是各地制定或修编的商业网点规划,需要对大型商业网点的建设严加控制。在这方面,美国是以地方政府规划约束为主要手段,日本是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法国是规划和审批两手并用,一些国家政府部门还对大型商业网点的新设召开公开听证会,征求各方面意见后作出决定。二是商业网点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法律法规支撑。从2004年起,商务部就为国务院代拟《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期间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也曾召集有关方面征求意见,但之后就石沉大海。希望有关部门再次审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觉得将城市商业网点全部纳入政府规划在世界各国没有先例,将大型商业网点通过立法加以规制的作法在日本、法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有例可援的。建议2013年将规范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置列入行政立法计划。

分享到:
击更多【佚名】的文章 文章录入:二妹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2013:中国十大商业热点
  • 解密商业预付卡利益链条
  • 更名潮背后的商业新变革
  • 对电商征税或重创中国市场
  • 电商征税 成都一成受访网店称曾考虑关门
  • 京东等电商被指化妆品掺假 回收空瓶勾兑
  • “电商征税”是否会推高网购价格?
  • 线上线下零售商“火线争税”:利益之争白热
  • 奢侈品售后才是真奢侈 监管缺失致维权难
  • 流通成本怎么降?
  • 调查称:中国消费者追捧导致奢侈品高价
  • 销售额跨入万亿级 是时候对网店征税了?
  • 推荐文章销售额跨入万亿级 是时候对网店征税了
    普通文章中国物流发展现状的研究
    推荐文章[组图]香港限购奶粉背后:难弥合的质价
    普通文章面向现代化的中国餐饮业发展对策研究
    普通文章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品牌战略初探
    普通文章面向现代化的中国餐饮业发展对策研究
    普通文章[图文]餐饮业潜规则“最低消费” 消费者
    普通文章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推荐文章零售业生死
    推荐文章[图文]解密商业预付卡利益链条
    推荐文章[图文]珠三角社区商业发展研究报告
    推荐文章流通成本怎么降?
    推荐文章销售额跨入万亿级 是时候对网店征税了
    推荐文章[组图]香港限购奶粉背后:难弥合的质价
    推荐文章[图文]百货业如何破盈利困局
    推荐文章卖场过剩 家居建材业遭遇“生死劫”

    香港限购奶粉背后:

    餐饮业潜规则“最低

    京城高端超市亲民路

    百货业如何破盈利困

    2013年中国商业十大

    购物中心业态洗牌: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