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整个广东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级阶段,基本完成资产货币化,按照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广东现在应该要进入到货币资本化的阶段。截至2002年底,广东的储蓄存款额高达22947.24亿元,闲置资金的数目很大,说明广东现阶段货币资本化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分别从金融环境、政府行为、产业结构和金融企业素质这四大制约货币资本化的条件来分析广东广东资本货币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中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广东金融环境
2002年,广东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74.4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3.3%;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为22947.24和15337.81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486倍和140倍,年均分别增长29.4%和22.9%,经济金融的总量跃居全国首位。但是以下各项数据表明,目前广东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称:
(1)从总量看:
广东金融总量仍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
2002年末,广东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2947.24亿元和15337.81亿元,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其中企业贷款、储蓄贷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等主要指标居首位,但企业存款的领先优势不明显,仅比上海多1千亿元。
(2)从人均水平看
广东经济金融人均水平居第二,虽然广东金融总量指标雄居全国首位,但人均水平未能位列榜首。2002年广东人均存、贷款额和人均储蓄额分别为29465元、19694元和15169元,比上海少45947元、36526元和8942元,人均水平与上海的差距较大,但比江苏、浙江高,比第三位的浙江分别多5093元、1023元和3869元
(3)从存贷款的各项指标看
广东存贷款增长速度有所降低,2002年,广东各项存、贷款分别增长18%和17.1%,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广东存贷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不断下降。2002年末,广东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差为7609.46亿元,存贷比为66.8%,比1997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存贷差的不断扩大,存贷比的持续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广东金融资源的利用已呈现了多样化的格局。广东存贷款结构特点反映出,企业有效生产性资金贷款需求仍然不足。从存款结构看,广东储蓄存款比重较大。2002年末,广东储蓄存款占总额的比重为51.5%。从贷款结构看,广东中长期贷款比重偏大。2002年末,广东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比重分别为55.4%和33.6%。 广东国有商业银行所占比重较大,且存款比重大于贷款比重。2002年末,广东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为61.0%,各项贷款比重为57.3%,分别比2000年下降2.8和2.1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和总体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普遍逐步下降。与江、浙相比,广东的国有商业银行占有较多的存款,存款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但贷款份额则有所下降。
由于经济决定金融,而金融影响经济的发展,广东金融业发展的滞后情况将会拖慢广东经济的长远增长。广东是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个重要制造业基地,因此自然需要一个为其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支撑体系,尤其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可以实现资金和资本的集聚、扩散和配置的区域性金融系统。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制造业,还表现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区域性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撑体系,对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货币经济、信用经济,换句话说是一种金融经济。广东理应率先考虑金融产业化问题。然而,广东目前还没有真正把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产业发展,甚至也很少有人谈论和研究广东金融产业化的问题。
再者,从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来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珠三角为3560人。从总量上看,珠三角具有大学文化的人口为308万人,不及长三角的一半。此外,长三角拥有两院院士220多人,珠三角仅22人;长三角有全国重点大学17所,珠三角4所;高校国家级重点专业设置布局方面,长三角门类齐全共有48个,珠三角门类单一只有5个。同样滞后的人口文化素质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广东货币资本化的进程。
(二)政府行为
在我国,地方政府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政府对金融的支持是决定地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全国金融业资源是有限的,又是流动的,哪个地方政府能够对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金融环境,金融资源就往哪里流动,广东金融业乃至广东货币资本化今后的发展与政府对金融业的态度和措施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广东政府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进行货币资本化对广东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重要性,在金融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
首先,广东政务环境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下放了不少文件,广东各级政府下发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文件、领导说话等,不下50万字,但直到今天能够落实到位的却极为有限。2002年6月14日,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政务环境不佳,民企意见较大的是一些政府部门权力意识偏重、服务意识较差,审批项目繁多且环节多,特别是江门爆炸案发生后,要审批的项目增加不少,目前要审批的项目多达500种;行政性收费现象仍较严重,一些地方反映乱收费项目多达34项;消防、电信、供电、供水、卫生、环保部门指定施工单位、服务机构、产品销售,合法不合理定价比较严重。政府的行政观念应转变,彻底抛弃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思维、方式,营造自由竞争平台、落实一视同仁地各项政策。
另一方面,广东省政府对金融业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现阶段仅仅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提供资金融通的部门看待,并没有看到金融业作为广东货币资本化的支柱产业作用,而且迟迟没有出台任何具体的发展政策,导致现在广东的金融业发展停滞不前,一部分人才已经向东流失,远远比长江三角洲各市抛下。再者,广东一些地方对证券市场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或受前些年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的惯性思维引导,将证券市场与金融风险等同起来,对证券市场敬而远之,或将近年来国家推行的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片面理解为政府完全退出市场,对证券市场放任不管。这些误解也严重阻碍了广东货币资本化的进程。 而且制约广东货币资本化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广东缺少像上海那样定位明确的金融中心。华南经济圈中的金融中心,目前既无构建规划,也没有出现金融中心分层现象,更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推动。
其次,广东的信用环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成为广东政府发展金融的一大心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广东受泡沫经济、金融机构粗放经营、金融监管不力、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众多因素影响,金融风险问题极为严重,支付风险一度蔓延,成为全国的高风险地区,严重地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定。目前,系统性的支付风险压力虽已减轻,但资产风险的历史包袱仍然相当沉重,严重制约着广东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2002年末,广东省公布的逃废银行债务贷款本金仍有56.97亿元,利息38.27亿元。此外,前些年还发生了广东国投破产,城市信用社停业整顿,恩平农村信用社违规行为等等。广东国投破产案件,虽得到及时处理,但已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广东省目前仅有14家贷款担保公司,占全国1.7%,在全国仅排在海南前面,居倒数第二,除三家是政府出资外其余是自发设立,地方政府出资力度显然不足。综上所述,信用环境和征信建设的不足,给广东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据台湾《2001年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涉44个主要城市的总体投资环境种,A级共有11个城市,其中排在前十名的城市是吴江、宁波、杭州、昆山、奉化、上海、无锡、苏州、镇江、温州,皆属长江三角,无一属广东,该报告披露,广东某市被列为不拟推荐投资的城市,主要原因是该市经济纠纷、欺骗事件发生率太高。该报告还指出:长三角各城市最被看好的方面,就是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等因素。换言而知,这三个方面正是广东最不足的地方。
再者,广东金融业管理水平是在“资产风险”防范的碰撞中逐步完善起来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最终体现在贷款审批权限的差异。广东不少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继续集中管理,如珠江三角洲某镇,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但没有一家商业银行的支行具有贷款审批权限,所有的贷款都要上报到地级市分行,但分行地权限也很有限,超过还要层层上报审批。
(三)产业结构
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泡沫”的成分,金融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巨额的不良贷款和中央银行风险再贷款、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却并没有跟上,没能为大规模的货币资本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不利于货币资本化的深化进行。
现时广东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小、同、散”现象突出,整体素质不高。广东私营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四成多,但这类企业平均从业人数23.62人,实收资本128.0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8.34万元,营业收入320.41万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7%、23.5%、16.1%和30.3%。由于对中小企业存在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管理机构不完善等,制约了规模以下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退出了一些领域,国有企业单位数5年间减少了26.7%,但战线仍然过长,国有资产过于分散,不少国有企业技改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造成成本高,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差距非常大,超过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金融业的地区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超过80%的金融总量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2001年的数据看,广东省金融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为8.58%和3.47%。说明金融业在广东仍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但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伴随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即从以农为主转向以工为主,最终转向以服务业为主。而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不进日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而且随着金融服务需求凉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金融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广东工业化已持续了20多年,可是广东金融业虽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但是金融业一直没能成为广东的支柱产业,甚至广州也没有把金融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广东,金融业与汽车业、物流业、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相比,金融业似乎并不重要。
(四)金融企业素质
资本的属性决定了民间资本将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只要条件许可,民间资本就会主动寻求市场机会,积极参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在现代经济的活动中创造新的财富,实现资本增值。充分利用资本的本质,进行货币资本化,为民间资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不竭动力。目前广东是外源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过多的外资必然会压制民间资本的崛起,但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货币资本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民间资本的支持。广东应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可是广东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融资难的问题。广东本地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并无真正为其服务的区域性的地方金融机构,银行贷款仍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是鉴于民营企业多是小本经营、规模小,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银行对其贷款较为谨慎。加上国有银行改革贷款权限上收,分支机构布点向中心城市收缩,使借贷现象更加严重。据统计2000年底广州民营企业的贷款额为23亿,只占全市总量的0.35%,许多民营主要靠自身积累和高息贷款。据了解,过去民营企业是非法拆借年利率曾达到20%-50%徘徊,现在地下拆借年利仍高达12%,是银行拆借的2倍,大部分民营企业没能利用财务杠杆飞跃发展的机会。而且广东民营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完善和政府主导的体制环境不理想也相当大程度上造成了融资难的情况。
另外一条取得融资的道路是把企业上市筹资,一是出于对资金的需求;二是民企希望通过上市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民企希望通过上市完善企业的产权结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不过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局限和广东尚不理想的外部上市环境,使得它们普遍存在上市难的窘境。 数据表明,广东现在上市公司总体规模与其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2001年,广东省的GDP(不含深圳)为8602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8.97%,而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股票筹资等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都只有4%-5%左右。上市公司数量和筹资额增长缓慢,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滑坡,再融资功能弱化,风险隐患较突出,上市后备资源不足,一些证券公司外迁流失,证券市场在筹集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潜力未能充分挖掘出来,究其原因可得出以下两点:
(1)上市公司区域分布不合理
广东省的上市公司70%以上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上市公司达49家,而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上市公司较少,特别象河源、汕尾、云浮、湛江这些城市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2)上市公司规模偏小,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
广东省单个上市公司平均股本为4.23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6亿。广东省59家A股上市公司当中,总股本超过10亿的只有5家,总股本在15亿以上的只有粤电力一家。上市公司规模偏小,使其在行业中的号召力不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有限。
其中,大部分民营企业都面临上市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资本市场的制约:
(1)我国股市尚处于起步阶段,“门槛”较高,多数中小企业的产业层次还较低,经营规模较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企业上市规模,很多不属于可以上市的优先企业;
(2)我国的股票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制约着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3)几时创业板市场能够在近期推出,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创业板也是高不可攀的。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广东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除了以上的条件制约外,还应该看出企业本身素质不高所存在的缺陷。广东企业的许多东西缺乏规范,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者说缺乏规范意识,没有科学理性的精神,而制度的背后仍然是文化。广东文化体现出重商轻文的价值取向,经济活动缺乏科学的理性精神,主要是依靠利益和人情支撑着企业的行为模式,还有就是有很重的地域观念、家族观念,广州深圳好一些,珠三角一些城市较为严重。这种封闭、狭隘的观念极不利于高层次人才及相应科学技术的引进,不利于家族企业的改造和升级。导致广东的一部分高级人才已东移。
加快广东货币资本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一)改变政府观念
首先广东政府应带头转变对金融的观念,明白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关心和支持金融业的发展,破除“不碰”金融的观念,将金融业列为支柱产业,按照“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筹集、滚动发展”的原则,尽快制定相应的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业,为广东货币资本化创造良性的发展条件。
(二)优化产业结构
金融资源在广东的有效集聚和配置,将对广东中下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外资、加工贸易出口和农村工业化是过去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亮点,现在广东经济发展需要新的亮点,这就是以信息业、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
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发展特色或优势产业,鼓励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上市公司加大重组力度,充分利用资本运作手段,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树立核心业务,发挥在当地的经济龙头作用,带动本地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要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利用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形成一批农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
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和基础性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扶持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及基础设施特别是水、电、路等建设项目。
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进入广东省的基础性产业和第三产业,以促进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采取措施积极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大地调动民间资本
广东有着“世界工厂”之说,因此自然需要一个为其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支撑体系,尤其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可以实现资金和资本的集聚、扩散和配置的区域性金融系统。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进一步发展外资企业外,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成为广东在新时期增创新优势的又一个亮点。
要疏通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和完善广东的创业投资体系,引导和规范民间信用的发展。加快金融品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如下:
①加快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
广东应积极争取一批较为有基础的农村信用社改组成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从而既发展了广东的区域金融,又改善了广东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要使民营经济有一个大发展,就要进一步开放发展空间,要一个个行业的逐个落实开放,切实打破垄断。当前,可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为重点,打破行政性垄断和保护、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港口、公交、停车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可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一方面可在地方城市信用社改为商业银行时,让民间资本参股,逐步发展为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可考虑让基层金融机构组成县级联社,将之改革为民办金融机构。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
金融机构应针对民营企业缺乏资产抵押的特点,开展金融业务创新,如开展出口退税质押贷款、信用贷款、联保协议贷款、自然人或法定代表人贷款等一批新的金融产品,为民营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途径。
民营企业多数缺乏信贷抵押物,应积极发展一批为企业和银行之间起搭桥作用的信用担保机构,这将为解决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难起到积极作用。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应以民营资本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筹资。
②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首先应在体制上将决策权、执法权和监督权分开,割断之间的利益联系。应推进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的改革,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明晰的政策环境。在转轨经济时代,许多制度和政策,都是在发展中规范和完善的,因此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必然有较大灵活性,也必然要有一定可以自主的空间。
③采取积极措施化解风险包袱
一是高度重视停业整顿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工作。在目前资产清收举步维艰、市场推出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下大力气而下大决心重点解决特殊债务兑付问题和城市信用社归属问题,为停业整顿城信社市场退出工作铺平道路。二是积极化解资产风险,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始终是悬在广东金融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建议省政府研究有关政策,支持金融业化解金融风险包袱,三是高度关注新的风险苗头。
转变金融观念,关心和支持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要破除“不碰”金融的观念。广东在付出了380亿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后,不少地方政府非但没有历史地、辨证地认识金融风险处置问题,反而形成了谈金融色变和“不碰”金融观念。这些观念已经对广东金融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若不迅速加以扭转,将继续贻害无穷。
④扶持和整顿上市公司
一是积极培植上市后备资源,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二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优势企业上市融资。三是鼓励企业买壳上市和到境外上市;四是要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五是要完善上市公司激励、分配机制;六是加快兼并重组步伐。七是要切实解决企业转制上市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先庆:金融市场学,1997年10月 (2) 王学明:改善投资软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的新发展,广东经济月刊,2003年1月 (3) 邱元直:从资金流向看民间投资的产业优势,中国投资,2003年5月 (4) 朱小黄:珠三角与长三角市场化的对比分析,广东经济月刊,2003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