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以来外商纷纷“登陆”,使我国流通业成为受外资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中国零售业正受到外资前所未有的挑战:家乐福计划自今年起每年在中国开10家门店;沃尔玛在近5年内预计在中国开50家店;麦德龙今年计划在中国开店8家,5年内开店40家;欧尚明年之前拟在中国开21家店;万客隆计划2010年前在中国开店30家…… 外资跑着进入中国
根据有关规定,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外商可进入批发业。2—3年,逐步放开对零售业市场的准入限制,对外商将取消包括地域、店铺数量、合资比例等限制。5年以后,彻底对外开放。
而实际上,早在加入世贸之前,国际外资商业企业就对中国硕大的零售市场虎视眈眈。中国连锁协会秘书长裴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曾经于1992年出台了第一个引进外资零售商的政策,但由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给与了其很大的灵活性,当时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外资零售企业只有十几家,但在1998年前后国内实际已经有几百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
于是在1998年,国家专门出台政策,对未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外资零售企业进行整顿,要求其按照国家在股权比例、店铺数量和开放区域等方面的规定进行调整。“当时国家的力度很大,各地清理上报的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达到几百家。主管部门提出整改措施,要求他们重新报批材料,重新调整股权,其中一些企业最后被清理关门。”裴亮说。
实际上,在1998年之前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并不大。裴亮告诉记者,当时的外商除了家乐福和沃尔玛是跨国巨头之外,大多来自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属于中小资本,有的在国外并不是做商业的,而且他们的主要经营方向是百货店,当时的百货店在中国零售市场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业态,所以外资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份额。
但是自1999年之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更多的跨国零售巨头开始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很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调整目标,把中国当作为他们未来的主要市场。裴亮说,特别是2001—2002年间,外资企业顺利渡过了磨合期后,在我国的局部市场和某个具体业态上的规模实力有明显提升。
大卖场有利也有弊
在此背景下,有人乐观,但也有为之警觉。
“流通业的过度开放是弊大于利。”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副会长万典武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很多人觉得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是对中国市场有利,主要是认为引入外资零售企业可以带来大量国外资本、可以促进中国商品出口,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外商给地方政府最大的承诺就是税收和就业,还有跨国采购额以及引入先进管理。
但事实上,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除了注入一定初始股本金外,大部分是用中国的信贷资金和供应商的资金来发展其在中国的项目。而且,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开店与其在中国增加采购量也并不完全挂钩。
就解决就业这一问题,万典武说,很多人存在理解误区,认为大卖场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地方政府解决就业难题。而实际上,外资零售商的经营方式非常现代化,在提供同等服务的前提下,外商所需雇用的工人往往比本土企业要少得多。另外,一个大卖场的诞生可能会挤垮身边一群本土的中小型超市,甚至是夫妻店。因此,大卖场看似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但它同时导致了部分劳动力下岗。
除此之外,大卖场也对环保、用地等领域带来一定负面效应。
万典武认为,必须要认识到现代流通业对一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谁掌握了流通渠道,就相当于掌握工业的命脉。因为商业和商品带动的是大量的现金流,这种大量现金流进流出,背后就是金融,直接危及到金融市场。如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之所以直接受控于欧美强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拉美国家的流通业受控于欧美。
而国内很多人觉得,现在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店铺有限,还不足为虑。但据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预言,未来5年内中国零售市场的60%可能被国际三大零售集团所控制。特别是外资企业目前大都采取亏损战略,通过国外总部集中收取反佣、管理费等,获得利润,从而挤压本土企业,抢占市场份额。
外资闻风而变
除了以上担心之外,不少专家对零售业过度开放颇有微词还有其他原因,他们认为,有些地方政府不仅给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以“超国民待遇”,在审批中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办事,采取了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纵容的态度,而且对于一些变相扩张的手段,也没有按照政策严格查处。有关部门目前虽然开始重视起这一问题,但却一直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无有力办法出台。
中国加入WTO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时间表,本来是经过艰苦谈判争取来的,是为了给国内零售业争取几年的保护期,然而实际情况是某些“超国民待遇”使得前门未启、后门已开,不少跨国零售大鳄以惊人的速度抢滩了有利的商业地位。
记者了解到,麦德龙向西安的扩张是先在上海设立一家外商投资物业管理公司,属于经营房地产的外商独资企业,然后这家公司与其他零售商合资在西安开了一家分店。
2003年初,原国家经贸委第3次就商业网点规划问题发出通知。这份意在规范各地零售业布局的通知,实际上却隐含着对外资零售业快速扩张的限制目的。
很多外商也意识到了,处于加入世贸过渡期的中国零售业开放政策不会再像先前那样宽松。于是他们纷纷改变策略,采用多方面的扩张和竞争手段。中国连锁协会秘书长裴亮介绍,将会由以资本注入为主的合资经营向独资、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发展,其中,并购将会成为主要的方式。
另外,很多国内企业已经上市,外资将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收购控股。
以后,他们还会由单一的业态向多业态发展,扩大业种范围,在重点发展超市、大卖场的同时开始挺进家居、建材、医药等行业;由零售行业向流通领域多方位发展,设立采购中心,发展物流配送,构筑分销体系;由沿海开放城市逐步向内地渗透;由引进型经营向本土化发展,重视本地人才的使用、本地消费的特点,开拓和扩大经营本土商品。可以预见,一些中国特色十足的如夫妻店等零售业态可能会慢慢被淘汰。
寄希望于本土企业
中国将成为国际零售商争夺的主战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时间才把零售业各种业态建设到现在的一应俱全的局面,而我国只用了11年时间就基本上把各种业态健全了,所以,跨国零售集团已经把目标牢牢锁定在了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为此,我国就更应该制定相关策略。”万典武告诉记者,即使流通市场完全开放,还是有很多国家对此有法律的限制。如法国对于新开店铺,首先要经过专家和各个部门的论证,特别是在市中心开店规定就更加严格。而美国虽没有对开大店进行限制的法律规定,但在美国如果想在某个地域新建一个大的百货商店,则必须通过当地社区消费者讨论同意才行。在日本,外资要开一家零售店,除了必须跨过层层法律门槛外,还要通过当地老百姓的投票表决,这也就是沃尔玛连锁店几乎开遍了全球,却始终没有敲开日本大门的原因。
同时,本土企业面对外来零售商的竞争,不能因此悲观,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裴亮说,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零售连锁的生力军。在2002年我国连锁业百强中,就有30多家民营企业,销售额近700亿元,占销售总额的28%。
专家建议,面对即将白热化的竞争,国内零售企业首当其冲是要变得更加专业化,业务人员要专业化,自己的产品也要专业化。然后要下大力气来巩固客户群。实际上,作为中国零售企业来说,对本地顾客的需求了解得比外国企业更多,这种优势是外来企业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还要注意巩固和建立企业的品牌和信誉度,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尤其要花大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