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物流基础设施虽初具规模但不能有效满足需求,物流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体制瓶颈,物流效率有待提高。因此,在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理性调控,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需要统筹规划构建物流体系,促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有效挖掘并创造物流需求。
政策支持:投资建设需要理性引导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亟需一个良性的制度环境,良性互动环境的创建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十五”规划纲要针对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提出要“健全综合运输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和完善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大城市旅客运输、集装箱运输、大宗物资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五大系统”,为“十五”期间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政策依据。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和国家民航总局共6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政府部门第一个推进物流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物流发展相关的八个方面表明了国家政府部门的态度和相关意见。与此同时,交通部颁布了《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2001年国家及地方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共投资3300亿元,为物流发展提供的支持非常大。
此外,全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均以研究制定具有发展导向和总体发展控制作用的物流、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规划和物流发展推广措施等为手段,纷纷加入政府推进物流发展的行列。深圳、天津、上海、广州和青岛等沿海地区政府对发展物流业表现出高度重视。
广东省将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深圳市2001年9月第一个在国内推出《深圳市“十五”及二0一五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规划建设八个物流园区。“十五”期间,深圳市将规划建设23个大型物流项目,总投资估算229.75亿元,“十五”期间拟安排投资219.98亿元,可望搭建起货运现代化、客运高效化、企业运营集约化,适合现代物流业需要的综合运输平台。
上海市也将现代物流业确定为上海四大新兴产业之一。近十年来,物流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显重要,年平均增幅达22.3%,目前仍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按照《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上海物流业将有4500亿元的发展空间,将构筑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业政策三大物流平台。今后上海市将重点扶持三种类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是以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产成品配送为主的物流企业,二是以商品贸易、批发为主的配送中心,三是以交通运输、仓储、货代等专业服务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上海市“十五”期间将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
如此种种,反映了政府对物流产业积极支持的态度,但目前的政策体系不尽完善。在各地热火朝天地进行物流规划、兴办物流园区的同时,我国一些传统运输企业、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也在忙着冲进该领域。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如何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有待政府的理性调控。
问题研究: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近年,我国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初具规模,交通运输体系日臻完善,信息通信产业突飞猛进,包装技术以及货物储运技术也今非昔比,但远未达到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物流设备和装备标准化程度不足。
特别在运输业中,由于各种结构性的因素,我国卡车运输处于典型的分割状态,很多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队伍,但使用效率很低。在长途运输中,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很多车子卸货后只能空车返回,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美国有代表性的运输公司车辆空驶率在10%以内,而中国公路的空驶率高达49%,如果把空驶率降低十个百分点,每年就可以节省200亿元投资。铁路运输方面,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68000公里铁路,其中只有约27%是双轨,部分地区和一些干线运输能力持续紧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火车运输时间长,服务质量低,货物损耗率高,不适于集装箱海运,有些企业尤其是外资公司宁可使用货车也不用火车运输。
发展遭遇体制瓶颈
既有的条块分割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国内物流基础设施极为分散,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由不同政府部门管理,缺乏一个部门或机构统筹协调全社会的物流管理。依据这种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单纯的物流企业很难整合这些资源。我国的流通体制惯性造成多数企业“大而全”的非效率经营模式,更多的生产企业仍然热衷于选择自营物流方式,虽然也向运输公司不时购买仓储服务,但都只限于一次性和临时、分散的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物流需求的形成尚待充分改变多数企业的经营模式,物流需求的培育过程将以体制转轨为必要前提。
物流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物流总成本约相当于GDP的16.7%,物流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我国多数物流企业无法高效整合物流资源,经营方式多为粗放式,更遑论物流增值服务以及物流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物流业发展规划显得分散、零乱。政府、企业、行业都在做规划,各行业、各系统独立发展,互相分割,协调配合差。从全国来看,物流各方面、各环节的协调配套水平低,企业间缺乏紧密联系,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社会化的高效物流网络体系,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
入世面临严峻考验
我国加入WTO后,将带来贸易进出口量增加,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和制造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物流将逐渐与国际物流市场融为一体,整个市场容量不断变大,促进物流活动增加,将促使我国物流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有利于加快我国物流企业的集团化进程。
与此同时,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在产品分销权方面,我国将首次向外国公司提供分销权,取消现有的法规限制,将于3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服务限制。分销权将会在我国目前限制最严的分销行业,例如批发、运输、维修等行业中实施。二是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在辅助分销的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类似的承诺,具体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技术检测和分析、包装服务等限制将在2―3年内逐步取消,在此期间,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百分百的全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
解决对策:找准良性发展突破口
统筹规划构建物流体系
我国物流体系建设的根本症结在于体制瓶颈,这有赖于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平稳推进。政府应致力于统筹规划搭建现代物流体系,目前,政府部门对此已有充分意识。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搭建多层次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目标。该规划计划培育包括联运干线、商品物流绿色通道、专业化配送中心、国家级物流骨干基地等物流项目。可以预见,基础性物流体系的搭建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物流产业效率,为真正的“物尽其流”提供前提。
目前的紧迫任务是如何打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杜绝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国家经贸委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协调,在物流企业的设立、各地物流产业政策的协调方面提供良性发展的宏观环境。
促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现代物流产业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无法想象的,以目前我国物流相关的信息技术状况试图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样是无法想象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如互联网、电子资料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GPS)、物流信息化技术和快速反应(QR)、有效的客户反映(ECR)条形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还有待大力推广应用。
有效挖掘创造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市场培育的关键点在于有效挖掘与创造物流需求,而培育重点是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发掘,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物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最终促进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从发达国家来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求,这与计划经济模式下“等任务”、“靠政府”、“要指标”的经营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而目前我国发掘并培育物流市场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的难度不小,因此,有效发掘物流需求并高效整合物流资源,必定是未来物流产业的主流盈利模式。
投资视野:四个环节值得投资
我国物流市场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第一,从长远看,企业将物流外包才能降低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谁先占领市场,拥有顾客和规模,谁就先获利;第二,我国物流供应商的功能较为单一,而企业需求是全方位的,物流供应企业服务功能将从单一服务转向综合性服务;第三,我国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以基础的运输、仓储为主,一些附加值高的物流服务如包装、标签、信息流等却很少,随着这些需求增加,物流供应企业服务将从低值基础性服务转向高附加值服务。由此可以预测,在以下物流环节上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的自然地理和空间特性显著。比如已经建好的机场、码头、港口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往往容易凭借其位置在物流系统中取得天然的垄断地位。由于不同运输方式的成本差异,造成不同物流通道之间的可替代性差,竞争性不强,保证了基础设施收益的稳定增长。基础设施企业的独占性和垄断性使其在与外资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通过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可大大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但是,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大、建设期长,只有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且能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才能够占领市场,并稳定已有的市场份额。
综合物流业务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000多家涉及物流业的公司,但服务功能单一,基本都是仓储或点对点的运输服务,很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物流的本质在于如何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降低物流的成本,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据统计,“一站式”物流服务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些不仅能够进行市内配送,也能够跨地区配送且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实现低成本“门对门”运输的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综合物流服务企业不仅可以扩大经营规模,也能降低经营成本。
交通运输业务
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企业物流费用支出最大部分就是交通运输业务。随着物流量增长,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必然大大增加,运输业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大多数选择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的增长使重型运输货车需求量增加。航空运输目前份额虽然不大,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近几年都超过了20%。专业运输市场较为看好,如专业的整车运输、零担运输、快件运输。还有特种运输业务,对专一产品的运输、运燃油料及其它液态、粉状货物,冷冻、冷藏货物等的技术性强,进入壁垒高,对一般企业来说,如不具备相关技术,没有足够的实力很难与市场中的现存企业相较量。
快递业务
在所有货运业务当中,快递业务利润率最高。快递业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企业对货运快速、及时的要求越来越高。快递业务包括航空特快、铁路快递。航空快递虽然费用高昂,但在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据预测,在未来5-7年内,航空货运量将以两倍的速度增长。
发展趋势: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即第三方物流是独立于物流供需双方之外的专业物流公司。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较小,从不同企业的物流执行情况看,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46%,其次是公司自身,占36%,第三方只占18%。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76.5%为公司自身,17.6%的企业由供货方执行,第三方参与比例仅为5.9%,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份额大约在2%,而美国是8%,欧洲是10%。
第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由于目前我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外包”主要以“分包”为主,不同的供应商会采用不同的第三方,总代理比例很小,因此,在2002年仓储协会的调查中没有一家被访谈的物流服务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并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三,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是影响物流需求的原因之一,目前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而像货物拆拼箱、重新包装、测试和修理等增值服务,以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从客户角度看,目前企业对仓储、长途运输、城市配送以及包装的需求最多,都在30%以上。企业对于信息流的服务、货款托收等的需求也很大,长远看,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一站式”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
第四,物流供给质量不高。目前,所有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耗损率都高于2%,运输准时率都低于90%,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由第三方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并不比企业自己打理的物流质量高,甚至还低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这是大多数企业宁可建立自己的物流队伍,自己打理公司本身物流业务的主要原因。物流服务质量是影响企业是否愿意将物流进行外包的主要因素,能否提高服务质量将直接制约物流需求的增长。对于有物流需求的企业来说,通过将物流外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固然重要,但是企业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考虑最多的并不是价格因素,而是物流的服务质量。
虽然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很小,但与中国仓储协会1999年第一次调查数据相比,全由第三方代理的比例上升7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而且第三方物流发展速度较快,2001年市场规模在400亿元以上,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根据预测,在未来10年内,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以16-25%的高速度增长。
特别关注:上市公司涉足物流
近年,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热火朝天。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新注册和更名并冠以物流、配送字样的企业近1000家,除传统的水运、公路、铁路、民航运输及其代理企业新组建和更名转制而成的物流企业外,商业储运、邮政等纷纷加入发展现代物流的行列中,在新建物流企业的发展中,中远集团、中海和中外运集团无疑是佼佼者。截至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物流或物流相关企业共有40多家,几乎涵盖了物流业的各个领域。
目前,上市公司介入现代物流的主要方式是依托其传统业务的优势向物流业拓展。深圳机场作为国内唯一的海陆空联运机场,去年开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强势倡导物流理念,公司大股东斥资15亿元建设物流园区。中储股份最近宣布,在拓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发展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现代物流及其物流配送。大众交通利用自己在调度系统、品牌、车辆等方面优势,大力介入城市配送。其他如商贸行业的华联超市、友谊股份等,制造行业的青岛啤酒、青岛海尔、燕京啤酒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基地,在打理自身业务的同时为第三方物流作准备。物流行业蕴含的巨大潜力使涉及其中的上市公司获得可观的发展空间。
中远航运(600428)
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为单件货物重量超过1000吨的大件客户提供自航公共运输服务的企业,也是全球仅有的两家具备此能力的航运公司之一。公司是中远旗下目前唯一一家以远洋运输为主的上市公司,有望成为中远集团整合航运优质资产的旗舰。中远航运目前的业务以大型设备货为专业市场的特种杂货远洋运输业务,全球特种杂货运输业的垄断性特征使新的竞争者难以进入,目前中远航运在主要航线上市场占有率极高,能使其获得稳定的营运收入和利润。迄今为止,公司已承运了秦山核电二期进口设备、苏丹石油重型设备、卡塔尔石油重型设备等包运项目的特种货物远洋运输业务,并正在承接三峡水电站进口设备运输、连云港核电进口设备运输等业务项目的特种杂货运输,发展前景看好。
中海发展(600026)
公司是我国沿海运输的主导企业,主要从事沿海油品、煤炭及其他干散货运输。控股股东中海总公司是国内第二大运输公司,公司参股并管理的中海集运从事内、外贸集装箱运输。目前,公司拥有各类船舶160只,载重能力420.9万吨,70%左右的收入来自沿海运输。从货类看,煤炭运输收入占25%左右,油品运输收入占60%左右并呈逐年递增态势。2001年,公司油品收入26.4亿元,毛利7.64亿元,分别占主营收入和主营利润的65%和76%,以煤炭为主的干散货收入13.9亿元,毛利2.1亿元,分别占主营收入和主营利润的34%和21%。公司在国内原油的沿海运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成品油国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煤炭运输是其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东地区一直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大众交通(600611)
公司把现代物流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将逐步把“大众”品牌向物流业延伸拓展,完成由传统运输业向新型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在开展物流业务上的主要优势有:首先是调度系统优势,大众物流所有的货车车辆均配备了GPS卫星定位系统,电子调度系统以及电子结算系统,而公司还在完善这个系统,使其调度能力进一步提高,还有大众的品牌优势。结合这些优势,公司将物流业务的重点确定为城市配送,并进入国际货运代理业。大众货代公司已取得一类国际货运的资质,并获得了民航总局颁发的运输销售指定代理人批准证书和外经贸部颁发的海运业务批准证书,以及东航、南航、全日空等大航空公司授予的定航权。公司开展的特种物流业务包括冷冻保鲜与化工产品,盈利能力强,壁垒高,收益较好但业务量较小,发展空间有限。公司还与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佐川急便株式会社开展“宅配便”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