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零售业高峰论坛”上,资金困境成了内资零售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目前零售企业需要加速规模扩张以抵御外资凌厉的进攻;但另一方面,某些企业的盲目抢点,以及政府的商业规划持续缺位,使缺钱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上海兴力达案例凸显融资难题
在“论坛”上,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毫不回避自己在投资修建购物中心的过程中碰到的融资难题。万达集团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在国内修建50个购物中心。“但我们现在资金很紧张。”王健林说。
而资金紧张不是王健林一个人的难题。
2005年下半年,曾号称要建成上海最大MALL,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达到23亿元的上海普陀区兴力达广场就遭遇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高调进入上海的投资方四川兴力达集团宣布退出,而据兴力达方面表示,当时他们已经投入7亿元。原来的建设方新长征集团也出让了股权,收购方则几度易主。
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百联集团与上海另外一家民营企业正在进行洽谈对兴力达广场的收购。百联集团购物中心办公室方主任对记者肯定了这一消息,但并未透露具体的收购金额以及收购金额来源。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朱连庆看来,兴力达的案例凸显出购物中心融资难题。
按照国内对商业地产开发的要求,开发商必须拥有30%的自有资金。由于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开发的热潮,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往往取得地块就已经耗去开发商的大量资金,而银行一般只提供一年期或者两年期的贷款,如果开发商不能找到合作伙伴,并策划良好的商业模式进行招商,很容易在项目匆忙上马开始建设后发生资金紧张的情况。一旦银行追讨贷款,项目可能就会因为资金链断裂无以为继。
而这样因为资金紧张而停工的大型商业项目在每个城市并不少见。
融资困局待解
对于购物中心的融资困局,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购物中心这一综合零售业态占地面积过大,前期开发成本过高,且国内的开发商自身太弱,且购物中心回报期过长,回报率不高,国内金融融资渠道又较为单一等都导致了目前的发展困局。
王永平坦言,虽然国内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商业地产方面的商业机会增多,但企业仍然需要更多的融资渠道。王健林则期望国家能开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来解决国内购物中心的融资难题。
“虽然海外资金在2005年大量进入中国商业零售领域以及商业地产领域,但他们在购物中心方面一般通过收购成熟物业来运作,相应的市场风险就小得多。”一位咨询界人士说。
在朱连庆看来,除了企业自身盲目扩张的问题外,政府商业规划的缺位同样不容忽视。“我们往往是谁能拿到大块的商业用地谁就搞购物中心建设,而国外往往是先期有一个具体的商业规划,进行必要的市场招标后再开始项目的建设,从而减少市场风险。”
“如果商业规划管理部门与国家土地出让的两条线仍然各自为政,大型零售业态的市场开发仍将处于无序状态。”朱连庆认为。
其他零售业态资金同样吃紧
在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中,面临资金紧缺的已经不仅仅是购物中心这样动辄需要投资十几亿元的庞然大物。
“由于传统以来,商业企业的自有资金就很少,而且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零售商扣压供应商的货款,通过银行短期贷款或者借高利贷来迅速地开设新店已经成为零售业扩张的潜规则。”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模式背后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一旦供应商集体追讨货款,零售企业很难自救。”
据有关资料显示,仅2005年就有近150家超市因资金链问题而倒闭。
商业研究专家黄国雄研究认为,在国内零售业单店迅速扩张的同时,单店利润未能同步增长。如百联集团旗下的著名超商品牌华联超市在2005年共计新开260家门店,但其业绩却首度出现大幅预亏。在分析人士看来,虽然华联超市是上市公司,但其在开设新店方面的资金紧缺问题仍然表现明显。
众多没有上市的中小企业则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金紧缺问题。“银行对我们的规模根本不感兴趣,我们有时候只能通过民间的高利贷。”一位参加零售论坛的小型零售企业老总对记者抱怨他们融资无门,只能使尽浑身解数来扣压供货商的货款。
面对众多企业家提出的问题,即国家究竟能否为企业融资难提供解决之道,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零售论坛上回应道,国家对商业的支持仍然只能停留在为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及行业规范的制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