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永乐、苏宁的中报相继发布,资深分析师、招商证券研究员胡鸿轲对它们的业绩进行了比较。从3家公司的公告和胡鸿轲针对苏宁的研究报告,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各有优势区域
国美、永乐、苏宁各有其优势区域。
对国美收入贡献最大的三个区域依次是华南、华北、西部。今年上半年,国美销售收入121.68亿元,其中华南占28.2%,华北占27.9%,西部占21.5%,华东占12.6%,华中、东北两个区域各占5%左右。对永乐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华东。永乐上半年销售收入为77.23亿元,其中74%来自华东,华南、华中分别占12.2%、10.9%,华北仅占3%左右。对苏宁销售收入贡献最大的区域也是华东。苏宁在华东地区的销售占比,已经由4年前71.4%,下降到49.2%,华南、华北对苏宁的收入贡献分别为16.6%、15.2%。
在各区域的力量对比方面,在华东地区,永乐占3家公司在华东地区销售收入总额的44.8%,苏宁略少一点,占43.2%,而国美只占12%。在华南、华北、西部,国美的销售收入均遥遥领先于永乐和苏宁。在华中,永乐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东北则是苏宁的收入略高于国美。
招商证券分析师胡鸿轲认为,从产品结构上看,数码、IT、小家电、通讯(手机)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今年上半年,国美、永乐、苏宁来自以上这几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4.30亿元、33.07亿元、43.06亿元。
单店收入下降超过25%
从3家公司这两年的公告数据看,它们的单店收入比两年前明显下降。2004年,永乐和苏宁的单店年收入都超过1.4亿元。现在,苏宁的单店加权平均收入最高,每家店年收入也仅为8785万元,国美为8194万元,永乐为7704万元。跟去年同期相比,3家卖场的单店收入都下降了25%以上。
苏宁的综合毛利率也最高,为15.06%,永乐为13.56%,国美为13.51%。
在主营收入和税前利润方面,国美仍有明显优势。今年上半年,国美、苏宁、永乐的主营收入依次为121.68亿元、112.01亿元、77.23亿元,税前利润依次为4.71亿元、4.18亿元、0.86亿元。永乐的税前利润同比负增长,仅为去年同期的49.7%。苏宁同比增幅最大,税前利润总额与国美的差距有所缩小。
永乐对“扩张成本”控制最弱
2006年中期,国美、永乐、苏宁的收入同比均呈高速增长趋势,综合毛利率也呈上升趋势。胡鸿轲认为,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在“扩张成本膨胀”的控制上,这种差异最终导致它们之间业绩增长的巨大差异。
苏宁采取的是“先相对分散、后逐步集中”的扩张模式,“同城店面”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国美采取的是“先相对集中、后逐渐分散”的扩张模式,“同城店面”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更重要的是苏宁后台服务体系“自建”模式规模效益呈不断提高趋势,国美“外包”模式的规模效益在初期就会比较高,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表现为国美的业绩起步点要远远高于苏宁,而增长速度却明显弱于苏宁。而永乐是在2006年才将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提升到日程,显然其成本失控是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
国美存货周转期最长
在存货周转天数上,国美为44.67天,苏宁为43.31天,永乐为38.71天。
从2004年以来,3家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都在增加,而国美一直是周转天数最多的。苏宁本来是周转天数最少的,但根据2006年中报发布的数据,它已经比永乐周期长。胡鸿轲认为,存货周转天数主要服从于店面的扩张速度,上一阶段苏宁快速扩张店面,导致存货周转天数“被动式”增加。但是,在店面扩张速度与国美类似的情况下,苏宁的周转天数仍然低于国美,显示了其较好的存货管理能力。他判断,随着下一阶段主动整合物流体系,苏宁的存货周转天数将会进入下降通道。
苏宁对供应商欠款最少
在3家公司中,国美的资产负债率最高,为96.77%,永乐其次,为71.46%,苏宁为62.55%。国美的经营性现金流最多,为12.11亿元,永乐为4.02亿元,苏宁为2.5亿元。国美的应付票据也最多,2006年中期达到66.85亿元,永乐为38.53亿元,而苏宁仅19.79亿元。
胡鸿轲分析,与国美、永乐相比,苏宁的应付票据偏低。而应付票据增加的现金主要体现在经营性现金流中,这是导致苏宁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
苏宁2006年中期存货的大幅增加,同样也是导致经营性现金流偏低的重要原因。他认为,苏宁绝大多数存货并不存在滞销风险,并且即使存在滞销的情况亦可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因此,其经营性现金流偏低属于正常现象。随着苏宁存货周转天数的改善,以及应付票据增多,它的经营性现金流将呈逐步提高趋势。
应付票据实际上是零售商替供应商向银行的借款,应付票据比例大,会导致资产负债率提高。2005年与2006年中期,尽管永乐的应付票据出现增长,但是资产负债率并没有相应提高反而下降,主要是受股权再融资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