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马铃薯淀粉销售最旺盛的季节,内蒙古奈伦公司与国内许多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一样,仅卖出了不到30%的产品。往年年终的时候,企业的薯产品已全部销空,一个工作周期结束,开始偿还银行贷款了。现在,企业产品积压,出手是赔本找死,不出手是赔本等死,许多小企业都垮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在产销旺季遭此败绩? 中国马铃薯产业遭遇倾销“暗算”
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仅内蒙古就崛起规模以上的马铃薯加工企业30多家,已经成了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的支柱。
马铃薯淀粉加工行业,在我国被誉为“朝阳产业”,全国的马铃薯加工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马铃薯的加工率已达50%以上。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马铃薯淀粉的市场需求量年平均增长在35%以上,2005年我国对马铃薯淀粉优级品和一级品的需求量分别达11万吨和19万吨左右。预计在未来5年,我国马铃薯淀粉的市场需求量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我国旺盛的市场需求,吸引了国外马铃薯加工企业,尤其是欧盟的企业。据业内人士介绍,欧盟各国政府对马铃薯产业在种植、企业收购原料、加工企业的环保和淀粉出口四个环节进行补贴,出口到我国的淀粉价格远低于这些国家生产马铃薯淀粉的成本。国内相同品质的马铃薯淀粉每吨成本价在4000元至4100元左右,销售价格每吨在4300元到4400元左右。但是从2005年五六月份起,自欧盟进口的马铃薯淀粉价格一路下跌。“现在的市场价大概是每吨330美元到360美元左右。”内蒙古科鑫源食品集团总经理石有说:“按这个价格出售,欧盟的企业连马铃薯的本钱都收不回来,其他成本费用如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销售成本更谈不上。”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庆锋分析,欧盟此举是为了抢占中国更多市场份额。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从2005年开始,欧盟对中国的马铃薯淀粉出口量呈巨幅增长趋势,数量从2004年的1.9万吨急剧增加到2005年的7.5万吨,增长幅度达到295%。仅2005年,欧盟对华马铃薯淀粉出口量就是前3年的总和。 马铃薯产业及广大农户陷入困境
周庆锋说:“欧盟马铃薯淀粉企业在我国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对国内马铃薯加工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据周庆锋介绍,我国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与当地农业紧密相连,每一个企业背后都联系着4万至5万户以种植土豆为生的农户。
马铃薯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产业,2005年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而且,全区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数量和加工能力约占国内一半,仅去年就加工转化鲜薯120万吨,加工率达16%。有数据显示,内蒙古的马铃薯收购价1993年每公斤不足0.2元。随着产业化发展,马铃薯收购价逐年上涨,2005年已达每公斤0.46元左右。马铃薯产业不但带动了农民增收,还拉动了养殖业、运输业以及相关服务业。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周文毅说,我国的马铃薯主产区集中在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黑龙江等较贫困地区,加工产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多是当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农村和城镇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铃薯淀粉企业受损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 中国“农企”被逼出手自卫
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被“逼上梁山”,自发联合起来,以世贸组织的公平贸易规则和国家关于反倾销、反补贴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
2005年10月,内蒙古奈伦公司、内蒙古科鑫源集团、黑龙江沃华公司、青海威思顿公司等20多家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联合提请商务部对欧盟的马铃薯淀粉进行反倾销调查。同年12月中旬,经商务部核实,很快完成了立案程序。商务部发布2006年第4号公告,决定自2006年2月6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这是中国农产品反倾销第一案。今年2月21日,商务部召开马铃薯产业损害调查陈述会,国家产业损害调查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进行了受理和调查,争取半年内最迟不超过一年半出结果。这是2006年我国宣布的第一起反倾销立案,也是国内首例农产品加工业反倾销案。
此案因其产业特殊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内蒙古的许多企业和广大农民在焦虑地等待调查结果。据悉,今年2月28日,在商务部对欧盟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应诉的最后截止日期,已有4家欧盟企业应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