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一个高效、安全、通畅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有赖于《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的尽快落地。
3
月14日,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供销社”)联合发布了《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振兴规划》)中提到的六大专项规划之一,此次《规划》的出台一方面是对《振兴规划》以及《商务部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53号)的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也是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商贸物流发展,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商贸服务业竞争力,适应流通业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所做的探索。
据记者了解,此次《规划》包括商贸物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形势、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并提出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重点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作为《振兴规划》中的六大专项规划之一,商贸物流规划的实施对构建一个高效、安全、通畅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这一点,我国商贸流通领域资深专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商贸物流的体系一旦建立,《规划》中所提出的四个‘有利于’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即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繁荣;有利于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同时,丁俊发也认为,此次《规划》也正是要着力解决商贸物流之前在发展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的流通企业仍然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之中。”目前,大部分的连锁企业仍在自营物流。全国4000多个销售额超过亿元的批发市场,其物流仍不成体系,“既要找运输公司,又要找农民库。此外,各大城市中成千上万个零售店也基本处于自己采购、自己库存、自己配送的状态。”
丁俊发还认为,当前我国流通领域的库存量仍然居高不下。据相关机构测算,目前,中国流通企业的库存量占其当年销售额的6%,而通常情况下,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占比不会超过2%。另外,我国的商贸物流发展还存在着“城乡不通”、“国内外不通”的问题。“国内外不通”主要是因为多式联运在我国的发展还留有较大的空间,从东部沿海地区进口的产品很难通过物流到达中、西部,而中、西部的产品也很难通过物流送到东部沿海港口出口。“城乡不通”主要表现在城市中生产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尽管可以通过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运到农村,但是这条路径仍不是很畅通,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的进城之路不仅环节多,而且路径不畅,“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现在的企业都愿意搞工业品物流,而不愿意搞农产品物流,这种现象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通。”
另外,丁俊发还认为,从供应链的角度看,目前的商贸物流企业中真正算得上链主的企业还很少,链主的角色多由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扮演,话语权也掌握在这些企业手中。“实际上,流通企业、物流企业也是可以做链主的,比如说提供仓单质押的企业。但由于流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不如制造企业那么明显,因此如何让流通企业同物流企业更好的结合是一个问题。”
六大亮点
由于目前中国的流通还不属于大流通格局,仍然存在管理部门分割的问题,例如商务部主管了流通领域的大部分,粮食的流通由发改委主管,而农村中的一些农产品、农资商品则是由供销社来分管。鉴于流通涉及面较广,仅仅依靠一个部门难免以偏概全,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此次《规划》便由上述三部委共同发布,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流通领域,也集合了多方的智慧。
在对《规划》全文进行解读时,丁俊发总结了“亮点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规划》中提出了两个一体化。即城乡一体化和内外贸一体化。其中,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包括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产品的“农超对接”。而内外贸一体化则要求继续发挥我国大型物流企业的国内外网络优势,拓展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服务范围和增值服务空间,努力打造内外贸结合的商贸物流网络,实现国际与国内商贸物流渠道的有效衔接。
第二,《规划》中提出了三个配送体系/网络,即完善以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以服务于商贸服务业和居民消费为目标的城市配送体系,建立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跨区域运输的城际配送网络、农村日用品和农资配送网络。
第三,《规划》中提出了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其中还特别提到了可再生资源的回收。
第四,《规划》中提出了完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
第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全国大中城市、商贸业聚集地、大型批发市场、进出口口岸,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现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加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建设、改造一批仓储、分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备的商贸物流园区,促进商贸物流产业适度集聚。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推进传统仓储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促进全社会物流设施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适应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规划》中提出了提高商贸物流科技应用水平。具体内容包括鼓励企业加强物流装备更新和设施改造,采用先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提高作业效率。加大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广泛采用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和标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实现商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物流流程可视化。支持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通过共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商贸物流中的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商贸物流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智慧物流发展。
机遇和挑战并存
此次《规划》的出台,也引起了诸多从事商贸物流的企业的高度关注。在商贸物流领域较为活跃的厦门吉田集团(以下简称“吉田集团”)就在第一时间仔细阅读了《规划》全文。在该公司副总裁姚野看来,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但却还不是商贸业大国,尤其在商贸流通渠道上面,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我们基本上是依赖于国外企业建立的流通渠道,因此缺乏市场的主导权,而这次《规划》的出台本身就结合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因此对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会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流通渠道上的依赖症也会得到适当的缓解。”
姚野还告诉记者,吉田集团将在对《规划》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借助于政策的指导性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包括加快公司在商贸物流域的网络规划以及网点的布局;完善商贸物流城各项体系、各项设施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网络建设,加快公司运营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在解读中,姚野还发现,此次《规划》还对商贸物流企业比较关心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问题,并提出“要加大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引导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商贸和物流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按照企业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或质押贷款担保方式。”姚野认为,“这些规定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对企业来说,这些政策上的支持能否最终落实关键还要看地方政府对《规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具体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
不过,姚野仍认为,《规划》对某些问题仍未给予明确的说法,因此商贸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还会面临较大挑战。“一些基础的物流设施到底应该是由政府投入还是由企业投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明确。此外,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商贸物流企业,《规划》中也没有明确,在企业性质的区分上仍然是个难点。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把商贸物流企业完全纳入到物流企业的范畴,因此企业在拿地上还面临诸多问题,这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