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直羁绊流通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有望得到完善。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9项措施,内容包括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加强组织协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宋则告诉记者,虽然《意见》是针对物流行业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流通费用,优化了流通业发展环境。
流通行业本是低利润行业,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流通企业净利润率普遍只有1%至3%。
与此同时,“歧视性”的水电暖气、用地价格、政府投入不足、不合理的税收体制以及物流成本等政策体制造成的额外流通成本,让流通企业雪上加霜、不堪重负。这无疑成为流通企业做强做大的一大羁绊。
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约18%的比例已经持续几年不降,比之美国、欧洲等国的8%至10%明显高出一大截。据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海飞介绍,世界上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公路运输收费对流通业的成本乃至社会运行成本影响仍然很大。
令人欣喜的是,《意见》指出,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按照规定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减少普通公路收费站点数量,控制收费公路规模,优化收费公路结构。
目前,税收问题已成为当前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的掣肘。超市接受农产品,一般需要征开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但农民往往无法提供相关发票,只得经由第三方代为开取,这不仅导致了流程的繁琐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超市和农产品销售者的直接对接。“我们农产品的采购员80%的时间要花费在解决税票问题上。”物美集团董事长吴坚忠对此颇感无奈。
此次,《意见》明确指出,要抓紧开展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调整试点,妥善解决农产品进项税抵扣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前一段菜价的飞涨,外界把责任归咎于流通环节中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则认为,批发、农贸市场收取高额摊位费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对于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9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这些市场收取的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等,对菜价上涨有直接影响。借鉴国际经验,不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都把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益性的流通基础设施,全部或大部由政府投资建设,然后通过招标或指定企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低收费保本经营。而我国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基本上由企业投资并经营,为了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只能采取高收费的办法。
对此,《意见》指出,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含社区菜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优化流通业的体制、政策环境是提升流通企业运营绩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降低流通费用、控制CPI过快上涨的当务之急。”宋则表示,应该把降低流通领域的体制性成本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