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通过流通在决定着生产。所以,流通的地位作用已经被政府重视,政府意识到流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玉兔躬耕风雨程,宏观精把控,价趋衡。神八银汉吻天宫。谋长远,文化力勃兴。龙瑞早春萌,蓝图新擘画,重民生。宸环激荡我独宁。闻鼓角,步健目标明。”
3月7日,在全国人大代表的河北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邯郸阳光百货集团董事长韩玉臣欣然向中国商报记者吟诵起他为今年两会的一首赋词,名“小重山”。
引起这个履职已十年的老全国人大代表、老商业“诗意大发”的是今年全国两会刚刚开始就传递出的不一样的风向——流通业今年受到了国家政策目光的最深切关注。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大战略任务中,无论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倡导低碳经济,还是区域经济平衡、加快民生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流通业都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一系列迹象都犹如鼓角敲响,春雷乍动,催动久受观念和体制束缚的流通业从蛰伏冬眠期惊醒,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流通业的春天或许真的要姗姗到来了。
政府综合施策促消费
3月5日,在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2012年政府9项主要任务的“稳增长”重点工作中,扩大内需是排在第一号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
温家宝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字字珠玑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大篇幅部署了政府扩大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月5日下午,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也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扩大内需始终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基点,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老百姓有钱消费、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3月7日,主管流通业的国家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则负责诠释和明晰了政府此次扩消费的具体措施。
陈德铭表示,在促消费方面,今年除了28个省市继续实行家电下乡政策外,还将推进农产品流通、居民生活服务业、现代消费环境改造等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比如说由财政部和商务部一起推进的各省‘早餐工程’、家政服务事业等,这些都还在进行着,很多省会城市已建立起了‘早餐工程’,我们也希望今年能够推进北京的‘早餐工程’。”
据悉,去年年底,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实现家电销售2.2亿台,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五种类型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也实现家电多销9000多万台,增加了3400多亿元的销售额。
扩内需基调下,今年的促消费政策力度或将不低于上述两项政策。陈德铭介绍,今年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推进流通体制的改革,其中多项内容都将涉及流通费用的降低和促进消费。
陈德铭透露,为调整结构,促产业升级,从而使消费进一步扩大,有关部门目前也在进一步研究,准备出台一些新的扩大消费的政策,目前研究方向定位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能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和便民利民的项目。不过,陈德铭表示,具体内容还在各个部委的调研和讨论中,最终需要各部委讨论一致,按程序来进行。
陈德铭特别提出,中国正在努力加大公益性流通设施和农产品冷链的投入。据悉,在西方国家,大部分直接涉及民生的,像蔬菜、关键的肉食这些消费领域,都被视为一种公益性的流通设施投入和作为一种准市场来建设。农产品冷链投入则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丰富和便宜的蔬果,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
实际上,除了促消费政策和硬件设施的大投入外,其实真正给流通业刺激的是政府对流通产业的地位认识开始起了变化。
“流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地深化。”陈德铭表示,中国刚刚入世的时候,2002年,我们国家办了一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同志有重要的讲话,国家也制定了文件。总体来讲,就是我们过去长期的重生产、轻流通,对于流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够,做得也还不够。
现在基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通过流通在决定着生产。所以,流通的地位作用已经被政府重视,政府意识到流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的转变直接激发产业的政策机遇。陈德铭透露,目前,已经有16个部门组成8个组分赴全国各地进行各项调查研究,了解流通成本高、环节多的原因,了解其中有直接的成本上涨推动的原因,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比如组织化程度低、结构性的税收,还有对公益性的流通设施的投入不足等等。而这些意识形态和体制上的束缚其实就是包括流通业行业协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流通业业内人士呼吁的流通业长期发展的障碍。
比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最多的是,当前流通成本费用过高主要在物流环节。据统计,物流费用占了GDP的18%左右,而其中各种公路等交通、政府垄断性收费占据了“半壁江山”。
陈德铭透露,政府发展流通业在于要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一个是大企业的做大做强,第二是支持中小微流通企业的发展。“流通业承载着就业的半壁江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社区蔬菜肉食直供等等,都是提高组织化程度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按照政策步骤,在全国两会后,国家将以国务院的名义组织召开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和制度而发力。陈德铭透露,全国流通工作会议想重点解决的是当前影响流通的一些主要问题。“诸如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上海启动的部分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交通部等五部委综合治理流通环节收费过重,清理专项公路收费,发改委和商务部正研究和落实对流通领域的水电费和其他行业同网同价,金融机构也在研究银行卡刷卡费用降低等等,上述一些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优惠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研讨将成为主流。”
代表委员呼吁流通业地位
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几乎相同步的是,今年流通业代表对于呼吁流通业的先导性产业开始集体发声。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商业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3月5日就向全国两会递交建议国家应当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赋予其新的职能定位,在调结构过程中将其作为先导性产业进行扶植,同时出台系列支持商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王填指出,长期以来,由于重农轻商、重工轻商等传统思维的影响,加上缺乏新的战略定位和职能定位,使得商业服务业与生产和其他行业相比,在产业政策上始终“敬陪末座”,严重影响了商业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邯郸阳光集团董事长韩玉臣3月7日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流通企业整体实力偏弱,面临的外资品牌竞争以及市场压力比较大,扩大内需必须加强对流通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韩玉臣说,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投资和出口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扩内需、促消费是惟一和必然的选择。而扩大内需又首先要发挥流通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万亿元,流通业就业人数近9000万人,是我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为了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把更多的精力与政策投入于出口和投资,而对国内市场流通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韩玉臣说,我国流通企业绝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全国工商联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近80%的企业仍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0强中批发和零售企业入围52家,净利润率仅为2.77%,远远低于民营企业500强10%的平均水平,是利润率最低的行业。入围的52家企业中,真正的零售企业也只有12家。
王填甚至对商业的地位做了追溯,他说,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商人受轻视,商业受抑制,所谓士农工商,商居末位,因此商业也被称之为末业。新中国成立后,商业的地位有了极大提高。1962年,中共中央在《加强商业工作的决定》中高度肯定了商业的作用,将商业的职能形象化地比喻为“桥梁”,即商业在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架起了交换关系的“桥梁”。改革开放后,中央高层领导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深刻,做过不少精辟论述。
然而,这些正确的论述并没有在党政各个层级中形成共识,也没有体现在政策设计中。其原因有很多,但商业服务业缺乏新的战略定位,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谓商业是“桥梁”的提法就不再使用了,但又没有新的表述,致使商业服务业的职能定位出现了“空白”。这在实际工作中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把商业服务业完全交给市场,二是使得与生产和其他行业相比,商业服务业在产业政策上始终“敬陪末座”。因此,讲农业是“基础”,讲工业是“主导”,讲科技是“先导”,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讲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都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并得到政策支持,惟有商业服务业因为没有说法,在产业政策上长期被边缘化。这使得商业服务业在贷款融资、项目建设用地、政府公益性设施投资、水电气公用事业收费等方面都远不如工业;税费负担也重于工业,流通成本中制度性成本很高。
事实上,商业服务业在经过了现代化的洗礼后,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通过商业服务业实现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8%;商业增加值约占当年GDP的10.6%,但上缴的税收却占国家税收18%左右;每年商业服务业吸纳的城镇就业多达500多万人,约占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一半。
可以说,人大代表委员对商业地位的重申和呼吁,在全国两会的平台上,一定程度上为国际对流通业的重新定位做了风向标的引领作用。
体制障碍破除“加码”
众所周知,此前扩大内需也被政府多次提及,但是为何未能引起流通业的重视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这在于此前政策并未破除制约国内消费潜力的体制性障碍,而今年两会释放的信号是政府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开始从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流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教育体系等全方位的综合配套体系的角度去促消费,可谓找到了抓手,就有望实质性促动内需市场的居民消费。
在全国两会上,不仅是迟福林,多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呼吁建议尽快出台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逐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降低小微企业税负,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就告诉中国商报记者:“降低增值税的比例,实际上就是降低商品的价格,对于降低通胀和拉动内需都会有直接的作用。因为调低增值税会使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受惠,而且最终体现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格降低。”
此外,政府也在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倾向,让老百姓不再过多地把收入投入用来支付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让更多人不再被动地增加储蓄,着力增加他们的即时消费。
体制上,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是,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而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饰品协会会长周晓光说,这是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挖掘消费潜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周晓光看来,通过为老百姓消费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将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也能积极推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并能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有利于企业进行新业态的尝试,也能有利于政府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而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的专访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就表示,按国际经验来看,世界各国在人均GDP3000美元发展阶段采取的有利于消费增长的各项举措,目标都指向了两个方向:增收节支和改善消费环境。中国当前寻求的结构性减税及保障机制就是从这两方面着手的。
此外,随着境外奢侈品消费的翻番增长,全国两会期间对于呼吁降低奢侈品进口税的建议在此呼声高起。全国人大代表、沈阳中兴商业集团董事长刘芝旭今年向两会递交的建议就是要降低奢侈品进口税,防止消费外流。据悉,奢侈品进口税仍将在今年作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而被推动破冰。
流通体制改革深化
不过,在由促消费杠杆撬动的流通业发展的机遇面前,流通业自身的问题也被提上了政府整治的台面。
陈德铭指出,国内流通业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研究的通报显示,去年和前年国家的物流成本占了GDP将近18%左右,而大部分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在8%-10%左右。陈德铭提道,今年要严厉清理流通流域的各项乱收费和打击假冒伪劣的产品,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对新兴的网络购物的诚信体系建设展开立法工作。
在去年张志刚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对流通业的调研中,政协委员们发现,流通企业的税负高于工业。“在中国来讲,一般新建3个左右的店才能盈利,前两年基本都是亏损的。但是赢利的店铺要交所得税,亏损的店铺不交,彼此不能相抵。企业现在不仅要在每个区域单独注册法人,甚至在上海一个区内的不同街道都要分别注册法人。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对流通企业要有专门的政策。”
张志刚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流通环节其实也是公益性的。首先,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马克思关于“从价值生产到价值实现是惊险的一跳”的判断,这一跳跳不过去就会带来市场波动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的基本道理,流通可以说是经济的血脉和神经。
其次,要坚决改革税制,消费税等间接税比例大,流通每个环节的实际税负过重,这些问题不解决,行业繁荣不起来,税基也无法扩大。3%-5%的税额就能救活千百万个小微流通企业。
再次,要增加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流通环节是充分竞争的认识是片面的,也应该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英美等国家投资建立批发市场,关键的时候可以补贴减少流通成本效果使物价下降20%-30%。
张志刚还强调,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对“产地批发市场”的扶持,建设改造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发挥产地批发市场对农村小规模生产的聚集和带动作用,都有利于建立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环节的可追溯系统,为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创造条件。
3月4日,张志刚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两会期间其将向温家宝总理作“将流通业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大会主题汇报,相关政策建议有望纳入两会后即将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
对此,陈德铭也表示:“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国家的流通体系、网络建设还有所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新兴国家,流通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建立信息化覆盖下的现代流通体系,在流通领域还有一半左右的费用可以降下来。”
正如陈德铭指出的,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和制度是在信息化的前提下来建设的,这不仅意味着流通的改革、流通的发展有潜力,同时也是任重道远的艰辛改革。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当天下午,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对中外记者强调指出,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基点。3月7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更是专门就“扩内需促消费”的主题表示,今年两会后将出台促进流通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种种迹象表明,久受观念和体制束缚的流通业从蛰伏冬眠期惊醒,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