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外对中国零售业投资的大量增加,专家指出,应充分利用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调控方式,加快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避免新一轮商业重复建设的出现。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中城市的商业建设多带有补偿历史缺口的性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些项目投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经过论证就先开工、后立项、先招商、后建设,由于盲目建设和开发,造成了阶段性、结构性、地域性的不平衡和网点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商业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扰民、影响交通等。
据统计,我国大中城市人均营业面积为0.6—0.8平方米,其中一些城市人均营业面积已达1平方米,与国外商业发达城市基本相当,但业态结构和方便居民生活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大中型商业设施出现阶段性相对饱和,存在业态雷同并过分集中的现象。这不仅容易加剧商业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并且造成商业资源配置的无序化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副局长邸建凯介绍,目前在大中城市商业设施存在的突出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内商业区网点种类单一,缺少层次,大型百货、食品日用品商业设施过剩,出现一些空闲设施并使中小企业处境艰难,而新扩增的居民区却缺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场所,消费者消费不便。加入W TO后,国外大企业纷纷看中我国潜力巨大的市场,重视建立自己控制的分销渠道和销售终端。外商要在中国流通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也要新增一些商业设施,从而极易出现新一轮的重复建设。
据了解,商业领域历来具有竞争相对充分、投资门槛低、周期短、资本转移灵活等特点,即使一些已经加入W TO的国家和地区至今也未完全开放国内贸易。而根据我国政府的承诺,到2005年将取消对外商进入我国分销领域的一切限制,因此能否采取正确的对策,将决定国内商业企业能否在同外商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优势。
为了避免我国商业在入世后受到较大冲击,邸建凯呼吁,各地应当对这一现象加以高度重视,利用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调控方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预防和控制国内商业设施结构失调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