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4年底,分销领域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外国资本在公司设立形式、股权比例、地域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都将取消。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分销领域是必然的趋势。后WTO时期,中国的分销领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竞争会更加激烈。
日前,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广州市政府共同举办、国研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和广州市社科院承办的“商业流通与国际竞争力”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表达了上述共识。
任兴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做好入世过渡期后 分销业迎接新挑战的准备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根据承诺,中国分销业开放大体有三年左右的过渡期(批发、零售、佣金代理、特许经营)。过渡期给内资分销业留出了一定的应对空间。
在过渡期内,政府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是:
1.清理、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各地清理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806项,各地政府取消了数十万件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了大量内部文件,凡执行的必须是公开的,“阳光政务”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透明度。加入世贸3年来,我国大幅修订包括外资法、外贸法在内的2500多个法律法规。如:2001年修订了《中外合资企业法》等3个关于外资进入的基本法律,2004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等,从法律上规范外资市场准入也为履行入世承诺提供了法律保障。 ——调整政府管理机构。随着商务部的组建,内外贸一体化管理体制初步形成,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职能获得转变。
2.重视并制订流通业发展战略规划。如商务部的《流通业发展规划》、《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发改委的《物流发展规划》等。
3.实施产业政策。例如:制定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培育大型商业企业,提出中小企业发展振兴政策等。发改委利用贴息借贷款支持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检测系统建设。
4.加快了重要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步伐。
5.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
6.积极促进分销领域的市场兼并、重组和整合。
7.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形成行业的自律规则和行业管理体系。 企业应对措施主要有:加快拓展步伐,特别是零售业,扩张步伐加快、规模扩大,优化布局结构;重点发展新型业态方式和组织形式;按市场化原则进行重组和整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取得成效;民营分销业发展速度快,直接融资规模扩大,(物美、国美、苏宁等)给国内的分销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政府和企业的主动应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分销业竞争力,增强了履行承诺的信心;进一步提高了分销业的市场化程度,新型业态比重不断加大。流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推动了分销业组织制度创新,促进了流通渠道整合,培育了部分内资骨干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发展规划开始发挥作用。
经过三年过渡期,我国的商业流通业与国外相比,无论是规模、结构、现代化水平、经营方式和组织化程度、管理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到2004年底,分销领域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根据承诺,外国资本在公司设立形式、股权比例、地域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都将取消。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分销领域是必然的趋势。后WTO时期,中国的分销领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竞争会更加激烈。
后过渡期外资商业的发展趋势为:外资商业资本进入速度加快,一些非商业资本也将加入到分销领域的竞争;已进入的外资企业会进一步加快扩张步伐,构筑全国经营销售网络体系;抢占竞争力强、杀伤力大的新型业态的市场份额,对批发领域的渗透将更加明显,业态将进一步创新(如社区连锁店等);外商独资商业企业将有所增加;外资并购中国本土商业企业的趋势会更加明显;随着连锁零售终端的增加,外资采购和集中配送中心将加快建设步伐,所以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强;随着销售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对生产商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大;拓展商业批发、佣金代理、特许经营等其他分销服务形式。
面对严峻的全球化竞争形势,我们在政策层面的应对措施应是: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方针,履行WTO承诺;按照承诺,渐进开放,用好后过渡期及相关条款;加快相关立法(商业网点、反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既要开放,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又要防止超国民待遇;落实对国内企业的支持政策(上市、融资、准入等);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培育大集团,引导企业联合、重组;保护中小企业,促进不同规模企业的协调发展;加强政府对商业领域的监测与调控。
企业的应对之策应是:在制度层面,加快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布局上,注重向二三级市场发展与布点;在业态方面,既要关注大卖场等业态的拼争,更应关注其他业态的发展与改良,发展新型经营方式;在经营方面,要找准市场定位,实行特色经营;在规模方面,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陈文玲(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现代流通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现代流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导性力量。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中心,是社会化、国际化息化、智能化、多维化现代流通的中心。流通越发达,城市就越繁荣,就越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应在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下,加速发展现代流通,全力推动现代流通发展,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流通体系。
现代流通能力决定城市竞争力。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流通能力。能否加快现代流通的发展,成为提高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在我国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过程中,应加快推进现代流通进程,把由生产决定型经济转向流通主导型经济,实现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就成了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能否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流通体系,塑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将是对各级政府新的挑战。
现代流通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现代流通生产在经济运行中的先导或导向作用,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由此构成了国家持续增长的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现代化的大流通.只有现代化的大流通,才能带动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化流通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没有流通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也就不可能得以提高。 总的看来,经济资源和要素禀赋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通过现代流通被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迅速,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被打破,国际化的现代流通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是流通发展到更高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现代产业集聚、产业配套、专业分工的集中地,工业化进程的主体(创业成本、供应链成本、商务成本等;现代流通能力(资本、商品、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禀赋的集中、集聚、集群和集散;现代服务能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品、服务业提供服务商品的能力;创造现代制度文明的能力(政府管理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现代信用制度);创造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能力(生活成本、生存环境、商业发展、营销业态)。
现代流通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发展现代流通,提高一个区域共享各类资源的能力;提高群体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晶牌、信用、供应链体系);提高要素重组和存量资源重组和利用的能力(东京现代物流);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现代港口城市、现代商业城市、现代旅游城市、现代工业城市等。
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跨国公司——更加全球化的跨国界流通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便利的流通经济圈;供应链体系——按市场需求链组织流通的虚拟企业群体;连锁经营——突破企业边际理论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协调全球流通的组织——流通规则的制定和仲裁者。 姜明(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以专业化推动产业化 是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 中国商业地产发展速度超出了现阶段的市场承受能力,而大型购物中心依然处于相对平稳的水平。以专业化推动产业化是购物中心未来发展的趋势。因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购物中心有利于与零售商发展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将发挥行业主导和领导作用;运营价值主导着项目的重组和并购;购物中心的面积和结构将趋于合理,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取得突破;市场化的准入机制初步形成。
今后,中国购物中心需在理念上全方位借鉴,在执行上因地制宜,从容应对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下的诸多挑战和机遇。
彭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城市化带来流通方式的重大变革 城市化正成为当前中国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社会转型特征,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又使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生产方式。近年来在我国流通领域也在进行着一场变革,流通内容和流通形式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各种新型业态的出现改变了旧的商业格局。 城市化使城市成为聚集人口、聚集投资、聚集消费、聚集生产的中心。城市化将推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并缩小城乡差别,大大启动内需。
城市化对流通方式变革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在外资进入的冲击中,零售业与批发业受到的影响不同。零售业与批发工业不一样,销售半径比较小,必须在当地开店来发展,因此,国内零售业在WTO过渡期结束后在经受外资冲击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从业态来讲,外资将进入大型的、综合的仓储超市领域。
外资和新业态大举进入:北京市商委为了壮大北京的商业企业,成立了首联集团。但随着物美退出首联后,政府在商业改革和资源整合过程中将更多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需求,而政府主要是建平台、创造条件。政府也将主要着力于培育一批主业清晰、管理现代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流通革命的主要方面:市场经济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化又是商贸业大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协作,而这要以商业交换和市场流通为纽带,因此全球化促使商业活动超空间延伸和跨国界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流通内容也发生了革命,优质产品、名牌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绿色产品、无形服务贸易占商品的比重大大上升;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流通方式与手段的创新;流通组织也出现新的变革。国有流通企业大部分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改革;商业流通领域政府管制方式发生变革。由于商业竞争度高,应对总量和结构的均衡发展进行控制,以保证合理建设,规模适度和有效竞争。
流通业发展的问题: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较低,地方保护主义、条块分割、地区分割、城乡分割、内外贸分割、行业垄断等情况依然严重;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一些地区的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结构失衡、比例失调、功能雷同;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流通企业管理的手段、技术和水平落后,核心技术、物流和信息设备都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对流通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民族零售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误认为引入外资零售企业可以带来大量国外资本,实际上外资零售企业除注入一定初始股本金外,绝大部分是用中国的信贷资金和供应商的资金来发展。
商业政策的主要导向:中国将大力推广连锁经营,力争用数年时间确立其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国流通领域带有方向性的改革。 在推进业态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中,将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目标顾客,以大众化生活用品为主体商品,推进现代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转型和功能创新,同时有计划地控制大卖场和仓储式商店的盲目发展。建立和培育一批连锁示范企业,鼓励其通过资本运营等多种方式,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管理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建立大型超市开店的听证制度,充分论证大型店铺开设的合理性。
国内流通企业的发展:当沃尔玛、家乐福、香港华润创业集团等进军北方市场的同时,国内流通企业也在跨地区扩张。商业领域呈现国退民进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