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贸流通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市场化程度、规模、贡献、成长与效益五个方面,江苏各地区流通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同时具有动态收敛性。提升流通业竞争力应从战略高度着眼,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创新业态结构、跨区域发展流通业、提高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动态收敛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步进入商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持续不足时期,流通业通过上接生产、下衔消费,对企业活动和产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如何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地区流通业竞争力,不仅关系到流通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市场制度的运行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减少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就需要流通业的进步和发展。流通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市场化的程度,同时流通业竞争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区域和国际中的地位的重要表现方面。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探讨其流通业竞争力状况,并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将流通业与地区经济结合起来,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各地区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升地区流通业竞争力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一、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既要反映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又要反映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效率变化,以及批发、零售和物流各行业、各企业的发展变化状况,建立起既能进行国际比较,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流通现代化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流通状况跟踪监测体系。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首先,从产业角度看,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指标应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其次,从行业角度看,流通业主要研究的是与商品流通领域相关的行业,不少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体现在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方面;最后,从企业角度看,流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地区流通业的兴衰,因而某些指标的选取反映了流通企业发展的趋势。
(二)评价指标的分析
江苏地区流通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大体涵盖了地区流通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所选取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市场集中度、流通业态结构、企业资本营运能力等方面分析体系的反映比较弱。因为前两者在地区相关指标的选取上较困难、难以定量,而后者则应归于微观的企业竞争力研究较为合适,所以没有入选;同时指标的选取还要考虑到系统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是基于流通产业整体发展的视角,更关注流通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资料收集状况,并借鉴波特关于竞争力评价方法以及宋则(2006)等建立的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现选定5个主要一级指标和19个具有代表性的二极指标,并对5个一级指标及所涵内容进行分析。
1.市场环境指标主要考虑当地市场发展的一些基本条件(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的建设、公路的货运状况、人均GDP、储蓄等,这些因素是流通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或推动因素。
2.地区市场化程度指标,市场化程度与市场环境有比较大的相关度,但是并不完全相同,有了基本的市场环境并不一定表示该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就比较高,这还需要看当地能否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本文选择经济国际化水平或外向程度、政府规模、人均消费、当地个体私营经济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等作为衡量指标。
3.规模指标考察业态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可以反映当地流通业发展现状,如行业的增加值(以批发零售和餐饮为主)、就业人数、限额以上企业数量等。 4.贡献指标主要考察流通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的贡献、对当地就业的贡献、和对政府税收的贡献等。
5.效益成长性指标重点考察当地流通企业发展的规模、趋势以及未来的潜力,如增加值和就业增长率的指标,反映了流通业发展的动态趋势,而流通业的利润率指标则可以反映行业的效益和发展前景。 二、流通业竞争力指标的定量结果分析 由于所选流通业原始数据指标的量纲各不相同,要进行比较的话,必须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标准差法对此进行综合集成,具体的公式为:
Y即为某个地区流通业竞争力评价的分值或总指数。根据国际的研究经验,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时,如果组成指数的变量比较多,并且覆盖相对全面时,算术平均与加权平均的结果没有显著的区别。这里采用算术平均法,没有对各指标赋予权数。 分析表明,第一,在市场环境方面,无锡、南京、苏州和南通排在前四位,说明这四个地区的流通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以及收入水平等流通业发展的市场潜力都比较好;而连云港、宿迁、盐城和淮安居后四位,流通业发展的外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其它五地区在外部市场环境竞争力方面居中。第二,从市场化程度看,苏州的市场化水平最高,无锡、常州和南通列二到四位,反映它们在经济开放度、政府规模、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而宿迁、徐州、淮安和连云港居后四位。第三,流通业的规模竞争力方面,苏州、南京、无锡与南通分值较高,位列前茅,在流通业发展的规模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流通业企业数量、规模、就业以及增加值上优势明显;镇江、淮安、连云港和宿迁居于后列,在流通业的产出水平、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力比较弱;其它五市在规模竞争力方面居中。第四,流通业的贡献竞争力方面,南京、无锡、常州和苏州对本地区的产值、就业以及税收的贡献方面居前四位;徐州、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在这几个方面的贡献竞争力则较弱;其它五市竞争力居中。第五,在动态的成长性和流通业效益指标上,南通、无锡、常州和苏州的流通业发展动态竞争力以及效益比较好,居于前四位;而盐城、南京、镇江和徐州流通业动态发展水平和效益竞争力相对比较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资本投入不断的增加,边际效率反而在下降,动态成长的速度也会相应的降低,南京虽然其他指标排名靠前,但在这项指标竞争力表现较弱,而宿迁的其它指标都居于后列,该项指标为第6位,竞争力较强。
总体上看,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方面,无锡、苏州、南京和常州的分值较高,位于前四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南通、镇江、泰州、扬州和徐州处于中游集团,而盐城、连云港、淮安和宿迁分值较低,竞争力较差。从江苏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经济发展比较好,基本已经实现小康;苏中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和南通五市,经济发展水平居中;苏北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各地流通业竞争力的比较表明,除了南京市由于城市规模和省会城市的优势,具有对安徽和江苏部分地区的商业辐射能力,而在流通业竞争中居于前列,其余地区的竞争力状况与三大区域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
在影响综合竞争力的因素中,第一,市场环境和规模与综合竞争力高度相关,说明市场化的发展拉大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因此需要流通业作为中介进行协调。同时经济的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是该地区吸引国外生产要素资源的可靠保障,从而进一步促进地区流通业的发展;而流通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则是流通业具体发展水平的标志。第二,市场化程度与综合竞争力指标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事实上,市场化提高应该是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流通业贡献指标与综合竞争力的相关度比较高,这与流通业的基础产业地位是相关的,流通业近几年作为先导产业的发展水平初步凸显。第四,成长与效益指标与综合竞争力的相关系数为正,但是相对较低,主要的原因是在竞争力比较强的地区,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会逐渐下降,说明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动态的收敛效应,流通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潜力比较大,流通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较为发达的地区,流通业的发展相对饱和,增长面临一定的瓶颈,需要在产业、业态等方面全面升级。第五,各一级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中,市场环境与其它因素都为正相关关系,说明市场环境的改善对于其它因素有很重要的影响;市场化程度与规模之间的相关度比较显著,与贡献之间的相关度则比较小,与成长效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上比较显著;规模与贡献和成长效益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也是正值,说明它们的发展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贡献指标与成长和效益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负值,较为意外,但是可以和前面的解释联系起来,在流通业增加值和流通就业率比较高的地区,流通业面临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的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流通业发展有地区收敛效应的存在,发达地区需要在产业和业态方面升级,才能提高成长与效益的竞争力。
三、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区域流通业综合竞争力反映的是各地区流通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适应市场发展的状况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集中体现了流通业作为基础产业、先导产业的优势。本文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流通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主要采用2006年的统计数据,选取5个主要的一级指标和19个具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初步形成了江苏地区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流通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地区间的非均衡性,从江苏地区的经济区划分来看,苏南(苏州、无锡、常州)、苏中(南京、镇江、南通、扬州、泰洲)、苏北(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徐州)之间仍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地区流通业综合竞争力的排名除了南京地区作为省会的行政区划优势,具有对江苏和安徽部分地区的辐射作用而竞争力比较强外,其余的竞争力排名基本反映了流通业的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一致性,这说明江苏各地区流通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2.流通业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包含的5个方面,其中市场环境、市场化程度、规模和贡献指标方面与综合竞争力相关性较高,这说明流通业综合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这四个方面,这也正是提升流通业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方面。成长与效益指标虽然与综合竞争力相关性较弱,但同时说明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
3.从地区流通业发展情况看,南京与宿迁等地区在成长与效益指标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情况,说明流通业的发展具有动态的收敛效应,竞争力比较强的地区,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会逐渐下降。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潜力比较大,流通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较为发达的地区,流通业的发展相对饱和,增长面临一定的瓶颈,需要在产业、业态等方面全面升级。
(二)政策建议
提升流通业竞争力应从战略高度着眼,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创新业态结构、跨区域发展流通业、提高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根据前面的分析,对提升江苏地区流通业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商贸流通产业结构。确定流通业为基础产业、先导产业的地位,以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整合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的商品流程为核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降低消耗、加快资本周转,从而提高流通效益和流通效率,继而带动第一、第二次产业的发展,协调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
2.调整和创新流通业态结构。目前,我国传统流通业态和新型现代流通业态并存,在流通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强流通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建设,扩大流通业的规模与覆盖面,让流通业真正起到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在流通业发展相对较好、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地区,除了在改造传统流通业态和保护老字号业态组织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创新型流通业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流通业的效益,拓展流通业发展的新的空间,而且还要有效地控制新型业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创新流通业态竞争力评价体系。
3.挖掘地区商贸流通业比较优势,跨区域发展流通业。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向外扩张,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等地,应当着眼于本地区的发展,适当地向苏中、苏南,以及周边省份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扩张;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如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等地,其商业辐射的范围包括本省其他地区,更要辐射到周边省份城市,发挥地理区位优势;经济发达的地区,如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其商业辐射的范围除了本省地区、周边省份城市外,还要着力于发展跨国经营。
4.提高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流通企业是流通业的微观基础,是流通业的主体部分,因此,提升流通业竞争力就必须从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入手,提高企业长远竞争优势。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流通企业的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并合理利用外资经验及技术,缩短供应链流程所花费的时间,提高流通效率;实施连锁经营,达到规模优势,从而推动流通企业效益增加值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德章,朱艳丽.现代流通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6(2). [2] 商务部“十一五”专项规划课题组.流通现代化及流通业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06(5). [3] 石忆邵,朱卫峰.商贸流通业评价初探[J].财经研究,2004(5). [4] 岳中刚.中国区域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5] 陈文玲.现代流通与国家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