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商业流通业学术观点研讨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50多位高校教授、企业家和投资界人士参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常清、北京首旅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丁同欣等人纷纷针对中国商业、流通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阐述各自观点。作为惟一参与研讨会的媒体,《北京商报》以专题形式,通过多个核心观点,对此次研讨会进行解读。
我们的时代
应该是商业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国雄
历史的发展从第一次分工产生农业,第二次分工产生工业,第三次分工出现了商业。因此,社会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迎来了今天的商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基础是农业经济,工业社会的基础是工业经济,我们商业社会的基础应该是商业经济。所以我们的时代应该是商业时代。
政府少管些
经济才能上去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清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由于我国资源配置多为政府主导,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我国的GDP增速很高,但仍属于粗放式增长,政府管得多、管得细。现在GDP增速有所下降,大家却害怕继续依靠投资拉动。政府管得少一点,经济就上去了。
地域商业特征
应受重视
兰州商学院教授副校长 蔡文浩
西北的地域辽阔、地广人稀超过了人们想象。比如甘肃有一个自治县,3万平方公里只有3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一个人,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国家的一些政策在西北无法实施。但西北地区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经商传统,又与我们的工业经济思路从事贸易完全不同,这应该受到重视,也是我现在的研究方向。
因地制宜
提前规划
安徽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 陈阿兴
从历史上看,商业、市场与城镇化的关系很密切。但在我们现在的城镇化过程中,最典型的是开发商主导,地方政府配合。到了商业和相关的服务业方面,反而比较匮乏。此外,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综合体供应量过剩,有的三四线城市一下出现五六个综合体,但是此类城市消费者的整体购买力是有限的。大量综合体的出现,忽视了商业应有的规划。
商业即人业
商道即人道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飞
“商业创造价值”和“商业即人业”的两个思想是商业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前者是在行业管理层面的贡献,提升了人们对流通行业重要性的认识,影响国务院诸多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流通业的发展;后者是在企业经营层面的贡献,揭示了商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海底捞和胖东来的成功证明了“商业即人业,商道即人道”的思想为“商业不灭的灵魂”。
企业应不断
实践创新
北京首旅集团常务副总经理 丁同欣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百货业衰败论”兴起开始,业界一直对百货行业的发展前景有着诸多质疑。当时企业很茫然,而后黄国雄提出“百货业作为一种业态,并没有生命周期”一说,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随后,企业通过创新经营,逐渐摸索出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比如当时的新燕莎集团做了全国第一家奥特莱斯,随后又尝试了Shopping Mall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