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和危机管理
货物短缺,客流稀少,销售量剧降,员工人心浮动,短短的几个月内,席卷而来的SARS,让几乎所有的企业高管们亲身体验了同一个名词——危机。
于是,暂停营业、无薪假、裁员、降薪、缩减开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企业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尤其是人力资源部,在平衡公司与员工利益之间经受了一场最大的考验。
随之而来的是,危机管理成为这段时间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
问题是,是应该在危机发生之后才想到危机管理,还是应该时时刻刻提防危机、提前建立危机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具体来说,作为企业,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今天要抗击SARS,才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就如同不仅仅是因为有了SARS,我们才要谈危机管理。
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应该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危机?
美国菲尼克斯德弗瑞(De Vry)技术研究院院长、著名危机管理专家劳伦斯·巴顿(Laurence Bar- ton)博士将危机定义为“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根据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七种:信息危机、产品危机、价格危机、商誉危机、财务危机、资产危机和人力资源危机。
危机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四个特点:(1)突发性。危机往往都是不期而至,令人措手不及。(2)威胁性。危机的出现威胁到企业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3)紧迫性。当危机出现时,企业对危机做出的反应和处理的时间十分紧迫,任何延迟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4)公开性。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速度的高速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企业一点点的失误都会酿成轩然大波。危机的这些特点,使得危机的认识与处理显得十分重要。正确认识和及时处理危机,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可以利用其中的潜在机遇;反之,则会削弱企业竞争能力,损害企业的利益。
美国著名咨询顾问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危机管理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在西方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极易导致企业出现各种危机。而当企业处于危机中时,直接受影响的是企业员工,员工的心态和情绪不稳定、人力资源部的处理方式不当都将伴随着人力资源危机,而人力资源危机的不当处理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因此,如何预防、妥善处理人力资源危机,把握危机期间的各种关系,进行积极的危机管理,使企业减少或避免危机造成的损失,就成为每一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二、危机:学会把“危”化作“机”
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曼·R·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领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的危机管理的典型。简而言之,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契机”。
2001年,为了解决财务上的问题,美国联合航空又是裁员又是减薪,导致人力资源上出现危机。企业在危机时刻存在两难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员工鼎力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又往往不得不采取裁员减薪以缩减开支。这二者的关系未能协调处理好,最终因员工反对减薪渡过难关的方案而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这在西方国家一直是HR危机管理处理不当的案例。
餐饮业是受SARS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这种情况下不少酒店均采取了减员、降薪或放无薪假的措施,以缩减成本。位于深圳华侨城的威尼斯酒店的主要客户都是境外商团,对业务的冲击更大。但在应对SARS的保卫战中,酒店人力资源部采取了非常之举:德国籍总经理主动提出减薪,对普通员工则采取“减工时”的做法,即由每周工作五天改为工作四天,公司根据员工的工作时间付酬。但威尼斯酒店人力资源部利用员工减下来的工时,组织大量的培训工作,包括内训与外训课程,如主管技能培训、team-building培训等,并聘请了加拿大籍的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及部门间的交叉培训。这样,尽管员工的实际收入有所下降,但通过大量的培训提升了员工的素质与技能,也使员工得到了实惠。因此,在SARS期间,深圳威尼斯酒店的600多名员工没有一个因为收入降低而离职,相反,员工认识到管理层与员工共患难度难关的决心与真情,凝聚力与员工忠诚都得到了加强,工作效率整体提升。
威尼斯酒店的案例至少有两个危机管理的启示:其一,并不是每一场危机都意味着公司就要倒霉;其二,并不是每一场危机都只是打击公司经营,只要利用得当,公司也可从打击中找到契机。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并不是每一场危机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意味着“浩劫”。
在奥古斯丁教授看来,不管公司的准备如何充分,危机的发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危机之中也孕育着机会,而危机管理的关键就是抓住这些机会,将危机变为契机。事实上,并不存在绝对糟糕的危机,只有绝对糟糕的危机管理。
现实是,和外资企业相比,大多数企业在SARS期间更多的是惊慌失措,而后是裁员、降薪、放无薪假等振振有辞的节减成本以求生存的措施,失去的是员工忠诚、企业向心力。
因此,专家预言:后SARS时期将是中国企业恶补危机管理的时候!
三、危机管理制度化
在管理学上,“危机管理”划分为危机的避免、危机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六个阶段。因此,危机管理从根本目标上说,是要“把危机转化为获取成功的机会”,能够做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公司需要有整套的危机管理方法和系统。
巴顿博士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指出:每一个组织机构都应制订一个备用的危机管理计划,以备急需使用。组织机构应该在危机发生前就成立一支危机管理团队,它既要利用重要的内部资源(如组织内部的各种人才),也要利用外部资源(如医疗机构和其他方面的专业人员)。危机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组织行为、组织沟通、道德伦理、战略方针以及公共关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些都需要平时就加以培养。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危机管理团队的成员首先要以有关危险程度的准确信息作为基础,想到最糟糕的结果,比如人员伤亡、经济状况受损或组织声誉受到影响的情况,再根据最糟糕的结果来确定这些意外事故的可能危害程度,根据预定计划,通过与专家们的协作,调动各方面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深圳家乐福南头店一直是深圳地区人气最旺的零售企业。在谈到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时,该店的人力资源部孔旭经理介绍到,作为一家法国公司,家乐福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化的“抵御”系统,来应对危机可能带来的HR难题,如岗位交叉培训制。这是从家乐福总部沿袭到全球各分店的。在家乐福内部,有一个专门的培训机构CCI”,它策划家乐福内部整体的培训框架,安排全部的培训工作,以及监控具体培训步骤的落实。中国各分店都有一部分骨干员工已经接受过CCI培训。他们具有CCI讲师资格,可以对其他员工进行培训。这样,整个家乐福建立起一种有序的学习机制。此外,家乐福还实施上司指派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的轮岗制,它与岗位交叉培训制相结合,在家乐福内部培养了大批“多面手”骨干力量,他们不仅可以在某一个领域独当一面,而且熟谙相关领域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同时促进了员工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家乐福能把核心员工流失的损失减到最低。。
在SARS期间,家乐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核心岗位的员工突然发烧,请假到医院看病。可是走了大半天也没回来。后来在宿舍里找到他留下的信,说自己已经感染了SARS,要离开深圳。这件事震动了家乐福内部。孔旭说:“危机感就是这样突然袭来的。一直在‘防’SARS,但是没想到它已经紧逼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后来证实这只是那位员工的恶作剧——他希望离职,却不想交违约金。为了稳定SARS时期的民心,人力资源部破例免却违约金让他离职,但很快就在内部找到工作的接替者,并没有因为这位调皮员工的突然离去而受任何影响。孔旭说:“家乐福的岗位交叉培训和轮岗制,使我们积累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从根本上避免了发生人力资源危机时的人才‘饥荒’问题,从容应对各种人力资源危机。”
家乐福的案例告诉我们,危机管理制度化是实现危机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制度化的处理流程在业务正常时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危机发生时会及时启动并有效运转,对危机的处理发挥重要作用。使危机出现时,各部门、机构、员工知道做什么、说什么,而不致陷入混乱之中,或是依靠某一个关键人物的来救急。因此,在危机前就有明确的危机制度化的企业,往往对危机问题处理得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