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诸多民营企业的相继衰落,使得危机管理成为民营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企业应将危机产生的沉重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企业追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上的不断创新。
“危机四伏”之状
危机是指突然发生的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恶性事件。从管理学角度看,民营企业的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战略危机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战略对于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愈显重要,不少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或没有优势资源,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导致规模不经济。
组织危机 组织危机指组织规模过大,效率低下,组织结构与企业成长阶段以及企业战略不适应,管理体制不完善,组织文化落后等问题导致的危机。如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经营会出现变动,容易引起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的不相适应。
财务危机 由于民营企业在投、融资上的决策失误、股票市场的波动等因素,使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若无法寻觅更好的融资渠道,自然引起民营企业资金断流,财务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人力资源危机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由于观念的落后,对人才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引起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如大部分民营企业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需要引入外部人力资源来共同管理,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
市场运作危机 企业市场运作中常常遇到的危机有产品危机、价格危机和信誉危机。如企业产品引起的事故及其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当从而被媒体曝光,造成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不信任,拒绝购买该企业产品,使企业在市场中陷入困境。
透视危机管理过程
危机管理是企业在探讨危机发生规律、总结处理危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管理范畴,是企业对危机处理的深化和对危机的超前反应。其内容包括:在危机出现前的预测与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的善后工作。
企业危机的监测和预控 企业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危机发生后的处理。为此,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企业危机管理防范措施是必要的。
其一,成立企业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其成员应尽可能选择熟知本企业内外部环境、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参加。他们应具有富于创新、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等素质,以便于通览全局、迅速作出决策。
其二,观察、捕捉企业出现危机前的征兆性信号。企业危机管理常设机构要及时识别、评价企业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外界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出现危机的前兆主要表现在:经营策略方面,计划不周,在市场变化或政策调整等发生变化时,无应变能力等;内部管理方面,如员工关系紧张,职工情绪低落,生产计划需要调整,规章制度无人遵守等;经营财务方面,如亏损增加,过度负债,技术设备更新缓慢等。
其三,制定科学而周密的企业危机管理应变计划。企业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订相应的处理对策计划,计划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形成书面方案,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危机决策与处理 虽然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预防危机,预防危机的措施也可以做得相当周密,但是危机诱因复杂多变,危机仍是防不胜防。因此,危机管理的另一项职能就是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把危机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危机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处理危机时,不论是何种性质、责任在何方的危机,企业都要主动承担责任,妥善处理危机。二是企业发生事故给公众造成一定的损失,危机处理人员在同公众接触中要有诚意,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共同探索有利双方的措施和办法。三是危机会很快引起新闻媒介和公众的关注,尽管发生危机的企业面临极大的压力,但仍须迅速研究对策作出反应,使公众了解危机真相和企业采取的各项措施,减少危机的损失。四是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如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排除策略、危机利用策略。设法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隔离在最小范围内,避免殃及其他非相关生产经营部门;根据危机发展趋势,主动承担危机造成的损失,如停止销售,收回产品,关闭有关工厂、部门等;利用正面材料,冲淡危机的负面影响,如通过新闻界传达企业对危机后果的关切,采取的措施等,随时接受媒体的采访。五是发挥公证或权威性机构的作用,利用权威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邀请公证机构或权威人士辅助调查,以赢取公众信任。
危机总结 企业危机总结是整个企业危机管理的最后环节。企业危机总结一般包括以下三步:对危机发生的原因、相关预防和处理等全部措施进行系统的调查;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内容、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评价;对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