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绚丽的彩灯已落幕了20天,上海百货市场却在“倒春寒”里亮起了“红灯”,过半百货店销售状况不佳。
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等能够给商家大做营销文章,并能引发市场热点的几大节日,今年全都集中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轰轰烈烈的营销大戏在情人节过后,全都归于平静,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上海消费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数据显示:2月14日之后,上海市百货店销售情况不够景气。
在监测的40多家百货店中,有一半以上百货店的零售额比去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这些百货店中既包括位于区级商业中心的百货店,也包括一些位于市级商业中心的百货店;既有满足社区居民消费的社区型百货,又有以流行时尚为主题的百货店。
按照惯例,春节后的一周一般是市场消费最低谷的时期,之后在春装上市的带动下,销售会逐渐提升;而今年春节已过1个月,是什么原因造成节后市场出现了同比下降的异常情况呢?原因之一,初春异常的气候,使消费热情“打折”。今年春节后异常天气状况频频出现:一方面气温的变化较大,2月14日情人节那天的温度达到了22℃以上,而之后一周不到,温度降到了0℃以下;另一方面阴雨天气较多,阴晴不定、雨雪交加的恶劣天气状况更替出现。这些天气因素都大大影响了市民的购物热情,不仅冬装的清货受到影响,由于春寒料峭,市民对春装的热情更是无从提起。
原因之二,高强度的春节营销,使消费者产生“打折疲劳症”。尽管很多百货店都进行了品牌和商品结构的调整,但在经营风格、品牌特色上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差异。去年岁末以来,愈演愈烈的百货店促销大战不断升级,既伤了商家的元气,也使得消费者对促销活动越来越失去了新鲜感。市民在商场购物几乎天天有活动、天天有折扣,久而久之便逐渐产生了“打折疲劳症”。
2006年上海百货行业的销售形势相当严峻,在商品和营销都趋于同质化的大背景下,消费者新“患”上的“打折疲劳症”不容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