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北京汇博行房地产经纪公司获悉,北京市2009年计划开业的商业地产项目200万平方米,但实际开业的不到100万平方米,不足原计划的一半。
对此,和拓(北京)商业管理公司策划总监刘东海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自2005年以来,北京每年开业的商业项目达到250万平方米以上,去年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商家开店步伐放缓,商业项目出现前所未有的招商困难。
与此相反,2009年1月至10月,北京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28.6亿元,同比增长15.1%。一系列的变化为新商业业态创造了成长机会,亦对现有百货业态形成了新挑战,引发了百货商家的变化调整,如扩大单位店铺面积、增加自营品牌、丰富业态类别等,也有部分商家开始了向再新业态方面的进取,通过开设购物中心等谋求新的发展。
据DTZ戴德梁行华北区董事张家鹏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目前,百货所面临挑战的原因主要有4点:
第一,中型店铺的替代竞争。2007年之前,百货一直是大型Shopping Mall中主力店的优选对象。2007年以后,中型租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同时,诸多品牌还具有设计特色或价格平易的优势,能够吸引大量人气,且平均租金支付能力亦高于百货,便更进一步强化了业主选择其取代百货的意向。
第二,服装品牌开设独立店铺的趋势影响。中国的百货公司基本都是“中岛”式卖场,其中的每个品牌店铺面积都相对较小,并缺少可供装饰的墙体,对实施形象包装、文化氛围营造都有较大限制,从而对意图升级的品牌形成了制约,使他们不得不考虑进入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可满足其需求的物业类别。
第三,业主高租金回报的需求压力。百货公司的赢利能力决定了其相对不高的租金承受力,虽然近几年行业平均销售额有显著涨幅,租金支付能力也有所提高,但与业主对租金增长的预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并成为了双方合作的重要障碍。
第四,运营模式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冲突。中国民众的自我意识在逐渐觉醒,在消费方面体现为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对同质化商业场所的接受度越来越低,所以百货的压力也会日渐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