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掀起商业股“举牌”潮,风景这边独好。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消费零售板块依旧被看好,是其“风生水起”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幕在产能过剩、盈利能力看低的行业中暂时不会出现。尤其是百货业上市公司并购潮背后,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即通过跨区域并购以对抗电商的冲击。
“产业资本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一是股价是否低估,二是考虑企业未来发展,三是未来是否有政策扶持等等。”东兴证券策略团队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在百货零售业出现的这股大面积并购风潮暂时不会在其他行业冒头。“尤其在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行业处于低谷,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
尽管长期看百货零售业的消费需求一直存在,但事实上,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新兴消费模式的兴起,都对行业公司起到重大冲击,行业并购是必然的选择。“这种相当于‘抄底’的情况出现,是行业竞争到一定程度出现较大分化,有实力的百货公司需要扩大规模效应所致。”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教授告诉记者。
比起海外知名百货连锁店,国内的百货零售业发展程度远远未及,集中度也较低,尤其是全国性的优质百货公司十分稀缺,而通过选择在资本市场“吞并”对手或者进行“潜伏”,未来发挥规模效应的余地更大。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百货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行业公司逐步意识到区域的局限和全国性市场的重要性。此前就有百货业上市公司人士指出,中国百货零售业区域格局明显,形成了诸如江苏金鹰系、北京王府井、浙江银泰、东北大商、上海百联的“群雄鼎立”的局面。目前,区域龙头正在突破发展瓶颈,努力向外拓展,未来会形成全国性零售企业,并购是应对电子商务的必然选择。“百货的异地并购的确有风险,但出于看好城市发展的潜在消费力,也不排除企业拿下控制权后有自己经营的想法。这种投资不求简单的回报,而是充分存在管理的意愿。”齐晓斋称。这也是扎根杭州的银泰系意图“染指”鄂武商一幕出现的行业大背景。
同时,规模优势的形成,也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目前,由于联营扣点模式的存在,百货业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在这种模式下,百货业公司都倾向于对现金流状况较好的品牌进行招商,同样的品牌出现在各家百货企业,这并不利于对百货业的长期发展。齐晓斋指出,百货业需要摆脱这一局面,势必需要采取发展自营品牌的路径,例如买断策略、独家发售、经营自有品牌等等,这无疑对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创新能力、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依靠向自营品牌的转型,百货业才能从长期做强做大。这亦决定了未来该行业对资金的渴求度进一步增加,通过资本市场弥补资金“短板”的需求愈发强烈,而上市公司亦是“能者居之”,由此未来行业的“优胜劣汰”将是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