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深陷寒冬,百货(拓展选址信息)业一片萧索。
继上海四川北路一带第七百货、新凯福商厦等知名百货商店先后关门后,春天百货商城日前也因长期人气不足而关闭。至此,从第一百货到第十二百货,这些直接以号码命名的老字号百货商店现在仅剩5家。
这只是百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电商以及社区商业的冲击下,现在百货业大起的不多,大落的不少。营收的增长幅度好的在10%左右,很少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百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南京商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骅向记者表示。
向购物中心转型
这种形势下,很多大一点的百货业开始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多元化之路。
南京商厦现在也正在向购物中心转型,“我们建了一个三星级宾馆、白宫大酒店,还建了一个影院,还弄了一个大型停车场。”南京商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骅向记者介绍,这也是迫不得已,现在大型商场受到了网购等新业态严重冲击,人们来大型商场已经不是纯粹购物,而是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消费,甚至还包括培训的消费。
“其实,电影院坪效很低,根本赚不了钱,只是起到带动人气的作用,最起码能影响到3~5公里范围内的潜在消费者。”马骅无奈地表示。
现在百货业可以说是四面楚歌,进退维谷,尤其是老的国有百货业。
“我们现在主要是人力成本负担过重,百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营业时间一般在12小时,酒店是24小时,人力成本很高。而且每年都要涨工资,一涨就四五百,还有那么多内退的人。其次就是各种费用很高,电费、刷卡费,都不得了。”马骅表示。
记者获知,现在民营百货发展得反而较好。“他们用的很多都是临时工,一年也就两三万,我们是六七万。但不可否认,他们是在一张白纸上做,所以模式也有所创新,但这仅是个别现象。”马骅向记者介绍道。
自营总是难产
其实,百货业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发展模式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即使是销售额过千亿的如大商集团,其单店的销售额或者净利润也并不高。大商集团的发展,主要是并购一些地区的数一数二的好的百货,然后利用别人的资金、人马来经营,这根本就不叫连锁。真正的连锁是需要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的。”一位业内人士说,在一个城市,只有前两名的百货企业是盈利的,到了四五名就是亏损的,这也是国内百货业的现状。
“没有自营,就没有百货业的真正连锁。”马骅斩钉截铁地判断。
但自营谈何容易?国内的百货业如果做自营需要庞大的资金和人才。
一般做自营,出样和存货的比例应该是1比8,存货会占据庞大的周转资金。这对负担很重的国有百货(拓展选址信息)企业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没有上市,没有那么多钱,银行贷款成本太高了,也负担不起。自营喊了这么多年了,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原因是我们百货业基础差,资金实力不够。”马骅表示。
其实自营还得有很熟悉市场的买手人才。这对百货业也已经不是强项。
楚修齐表示,人才缺乏是百货店自营的一大障碍。比如说培养买手,中国传统观念上的买手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采购员,和现在谈到的买手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买手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不仅要懂品牌、设计,还要懂营销,懂市场分析,懂艺术、美学。如果买手眼光不行,买回来的东西卖不掉,就会造成损失,所以,很多国内企业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买手人才缺乏,必然会造成买的货不一定适销对路,这对自营来说是个更致命的打击,存货风险可能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完全自营还得20年
“中国百货业完全走向买手制,也不可能马上就能实现,我估计还得20年。百货业连锁发展也是这样,没有自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连锁。”马骅表示。
国内百货业原来也是自营,现在搞成了联营,也就是租赁物业制,从原来的正业变成了不务正业,这与中国的特殊商业环境造成的,也和商业地产的泡沫有关。 “南京的几个大商场好多年都不赚钱,但还在撑着,关键是集团搞商业地产挣了钱。百货的利润率也就几个点,商业地产是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甚至翻倍,没法比,所以大家都想搞商业地产,包括步步高等上市公司。”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大家都喊自营,但没人搞,关键是费力也赚不到钱,还不如玩玩商业地产呢。
国内百货业搞连锁也是困难重重。在中国,百货搞连锁成功的很少,失败的居多。“我们原来也搞过连锁,但后来都撤回来了。”马骅透露。
“关键是百货业区域性很强,和地方政府关系太紧密,中国经济地方分割又很严重,去外地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对记者表示。
“在中国人情比法治要厉害,你去外地发展,要处理好和当地的关系,有的时候很难。”马骅向记者透露,如果按法律不应该这么样,但当地就这样,你有的时候一点办法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