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百货业这碗“饭”确实举步维艰啊!如今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同感,百货零售业的高增长时代结束,已进入“微增长”时期。
微利就是薄利,尽管对消费者来说,微利时代的风光无限美好,但对置身其中的企业而言,却要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方面,在高房价、高人工的背景下,经营成本不断高企;另一方面,电商网购对传统百货的挤压汹涌而来。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百货行业的净利润行业平均水平仅有2%-3%。传统百货正在步入微增长的时期,转型求变已迫在眉睫。
整体消费环境不振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对国内81家大中型零售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百货行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仅为8.92%,利润下降6.14%。而2006-2011年间,百货行业销售额增幅平均为16.5%。也就是说,这是7年来百货业利润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
我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正逐步转入中高速发展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上来,是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我国经济面临着的新的考验,包括百货行业在内的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我国的百货业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说。
在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看来,造成百货业收入增幅下滑的原因,既包括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经营环境不佳等外部原因,也与实体零售店之间竞争加剧、电商对实体店不断冲击等内部原因密不可分。“2012年国家严格控制购物卡的消费,这对我们百货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楚修齐说,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20多年8%以上的增长,伴随其中,过去10多年零售业深深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赢得了一个宝贵的高速增长阶段,而当整体经济转入减速周期,行业发展相应放缓也是必然,同时多种因素叠加下,百货企业的获利空间必然不断被侵蚀。
“经济形势不景气,消费者信心不足,自然会捂紧手中‘钱袋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说,由于百货业经营的商品以珠宝、化妆品、服饰、家电等非生活必需品为主,因此在零售业普遍业绩惨淡的背景下,百货业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有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百货面临区域竞争趋向激烈以及疲弱消费环境的双重制约,其以成熟高档门店为主体的结构,未来销售收入及利润的提升弹性更依赖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及消费者信心得以提振,否则,百货业绩难有实质性改善。
客观上讲,零售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零售业低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
专家认为,在面对自身运营成本不断提升、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的内忧同时,电商等外部业态对传统百货的冲击与挑战也更为加剧和显现化,一些传统商店被迫沦落为人们只看不买的“试衣间”。与此同时,购物中心、超市也同样对其造成了巨大压力。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预计2013年有望达到18155亿。尤其目前大型电商全品类扩张已成大势所趋的,定位于中档的百货首当其冲。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所经营店面不是自有物业,来自租金的压力也将非常巨大。“人工成本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还有租金的费用,2005年到现在8年左右的时间,租金的成本都不止几倍的增长,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秘书长范君说,2012年,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疲软,国内零售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低成本时代渐行渐远,中国百货零售业面临新调整与选择。
行业内部问题频繁
事实上,百货业发展的深层次的行业结构和内部管理等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一些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需要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和重视。”楚修齐说,一些老的问题像营销模式的创新问题、百货业的定位问题、同质化问题、经营成本上升效用低下等都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一直以来,百货行业都崇尚打折促销,而天天都在上演的促销,也让百货收益颇丰,但目前事实并非如此。某百货业资深人士称,近一年来各大百货之间频繁推出3折、5折等消费返利,已经触底的让利,着实让实体百货“不顺心”。尽管多家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同比均有增长,但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促销做出来的。
有分析认为,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目前国内百货业商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当前,国内很多百货公司都试图进行错位经营,但市场当中真正具有号召力的品牌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商家间区别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新开的百货商场越多,同质化的现象也就越严重。“百货店这几年的利润很薄,而且是越来越薄,这与它的经营模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如说,目前,国内的百货店95%以上都是联营制,其与供应商的合作完全是品牌扣点、利润分成的方式。“采用这一模式本身利润分成就不高,加上同质化经营,市场大打价格战,百货经营方的利润空间自然就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百货都有自己的网上商场,但是做得特别好的几乎没有。这还是和百货的联营经营模式有关,商品权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商品不是自己的,没有更多让利空间。”范艳如说。
有分析人士说,一些百货企业主营利润率的下降表明企业发展中对成本控制不足。在销售放缓的同时,人力、房租等成本上涨成为考验百货企业的另一重压力。
从产业链上看,某些不属于商品本身的成本或费用间接的转嫁到商品上来,而厂家自身生产成本、物流成本、人员成本的增加,使上游品牌商的利润也发生骤减。
很难想象,费用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毛利率增长的速度,这不是今年的事,甚至也不是去年的事,已经变成了常态式的趋势,”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当然,百货业这个业态不会消失,而是业态自身变革的问题。广东商学院教授王先庆说。而无论如何,中国零售业进入了慢增长时代,内忧外患之下,传统百货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