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大街小巷早已挤满了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品牌的便利连锁店,终年无休、通宵达旦、灯火通明,为上海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注入了一份力量。而一条不足一公里的街上,相邻比肩挨着四五家便利店,也逐渐成了一道叫人看不懂的“风景线”。
一边是“21世纪”撤出,一边是老牌“梅林正广和”换上崭新的“光明”店招,近期便利店行业不平静。另外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现象是,在一些不甚热闹的地段,不连锁的烟杂店卷土重来,同样24小时营业,货品比便利店更全、生意更好。 便利店,似乎酝酿着变局…… 星罗棋布 群雄并起 前不久本刊曾经专题介绍过沪上家电业的三国演义格局,相比之下,“百家争鸣”、“群雄并起”的连锁便利店,竞争之惨烈程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上海街头大大小小、不同品牌的连锁便利店已经接近5000家,数量之庞大、网点布局之密集,在提升了便利性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和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此外,尽管近两年中便利店的网点布局速度稍有放慢,但仍然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这也是各个品牌便利店的自身快速扩张战略的需要。 说起便利连锁店,这一概念最初是8年前来自日本的“罗森”带给我们的。当初“罗森”凭借其整洁明亮的消费环境以及一系列贴心的免费服务,给上海人捎来了全新的消费理念。然而之后几年中“罗森”的发展并不算成功,店铺数量徘徊不前,经营持续亏损,倒是国内本土品牌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据了解,目前国内门店规模达500家以上的便利连锁体系都是本土品牌,且统统发源于上海。这令笔者想到曾经有位经济学家说过:由普通中型超市到大型卖场,再到便利连锁超市,这一变化过程是伴随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的。这也就难怪目前的便利店之争会愈演愈烈,而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产出了众多知名的便利店品牌。 事实上,细究下去的话,不难发现本土品牌便利店的迅速崛起是不无道理的。据了解,“好德”、“快客”等主流本土品牌都是依托着背后强大的集团规模得以健康和稳定地发展的。比如“好德”就是由实力强大的农工商超市创办的,而“快客”则是由联华超市经营。背靠实力强大的超市集团,这些本土便利店在进货渠道和其他资源的分配与整合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其在短短几年内飞速成长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正是外来的便利店品牌所缺乏的。这就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何当百联获取了“罗森”51%的股份后,“罗森”才正式步上了八年以来梦寐以求的赢利之路。然而,在当前便利店的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着不少隐忧。我们就以便利店行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与日本为例,它们的分布密度分别为:2940人/店和3045人/店。而在上海这个大约拥有1600万人口的城市内,近5000家的便利店,网点密度大约为3200人/店。这个数字看似尚有发展空间,却由于国情的关系而需要反复斟酌。首先上海的总体人口密度尚不及纽约和东京等大城市,这样就使得上海便利店的各单店经营及不上国外同行容易。第二,正如前面所引举经济学家的评论所说,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离这些国际知名城市尚有差距,而便利店的经营方式又注定其商品售价会稍高于大型卖场,于是高密度的便利店在经营上依旧存在较大风险。此外,上海作为一个尚处在高速发展期的城市,近年来飞速飙升的地价也成为将来便利店经营成本的一颗“定时炸弹”,商家的运营成本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兵临城下 硝烟四起 正当本土商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捉对厮杀、短兵相接的时候,来自国外的资深便利连锁品牌已悄悄“跃然沪上”。 正所谓“城外的人想挤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今年初,由上海美亚集团控股的近500家“上海21世纪便利连锁超市”正式宣布全盘退出。而梅林正广和退出了这副混沌棋局的同时,其麾下所有店面均由“光明食品”正式接手,而光明更在全力接洽国外资金参与到集团的运作中去。就在去年7月,全球第二大便利店品牌———日本“全家”通过合资的方式在沪开设了其首家连锁加盟店。公司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到2006年,上海的“全家”连锁便利店将达到350家;到2010年,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市场,“全家”将开设超过10000家连锁店。在合作中引入外资也好,由国外知名商家独资也罢,国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品牌号召力不久必定会在国内的便利连锁超市竞争中充当“搅局者”的角色,假如到现在本已激战连连的便利连锁行业竞争中,甚至将直接导致行业的重新洗牌。 就拿“全家”在沪开业后的动作来说吧,由于商务部于去年颁布了将于2005年2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特许经营将向外资“开闸”。而发展特许加盟店,正是“全家”便利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早已通过大量实践验证的成熟赢利模式。鉴于沪上可以被列为便利店“黄金地段”的选址大多早已被本土企业瓜分一空,“全家”便通过不同于传统的特许加盟方式———委托经营来“策反”原本已高挂其他便利店品牌的店铺。由“全家”全权负责提供店面装修和一切相关费用的措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全家”同加盟者真正的“合作”关系。要知道,“全家”在海外的经营结构中有高达97%的加盟方式,再加之“全家”拥有自己的鲜食厂、物流公司作为后台支撑系统,而这些又正是沪上其他便利公司所缺乏的后发优势。可见我们的本土品牌原本坐拥的先天优势也渐渐被对手所蚕食,正印证了那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是“7-11”,这个世界便利店行业最知名的品牌,起码在两年前就传出了计划在上海开出中国内地首家门店的消息,虽然两年来只闻楼梯响,但极有可能拿到经营权的“统一超商”,已经悄悄把它的“哈便当”午餐盒放到上海的其他便利店试卖了。统一集团在中国台湾经营“7-11”相当成功,经验丰富,且拥有完整的食品生产销售价值链,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布局也已经扎根深深,一旦“7-11”的经营权之争尘埃落定,很可能出手不凡。 提升品牌 全面竞争 国外品牌正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开始了后发制人的计划,原本我们本土品牌高枕无忧的情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些真正想将本土品牌做大、做强的商家们可真要开始一场“防守反击”的大战了。 事实上,就如前些年国内的彩电和VCD行业竞争以及眼下家电业基于价格战的你争我夺,目前国内便利店的竞争还是受困于价格战为主的泥潭中。而对于标榜24小时年中无休的便利店行业来说,原本就相对运营成本较高,迷恋于价格战的竞争最终只会迫使各商家的毛利率下降,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流失和不良发展。据悉,目前国内便利店行业的平均毛利率还不足20%,相比起日本33%和美国36%的数字存在相当之大的差距,而“7-11”更是达到了47%的超高毛利率。 除了发展太快造成的布局过密以外,本土便利店还存在不少经营误区。
一是定位有误。过去一部分商家一开始就并非瞅准了便利店这块“香饽饽”而来,与其说他们是在做便利店,倒不如更确切地定义为“房地产”商,等到时机成熟,就和盘托出。这个算盘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与早先很多做网站的一样,先弄个概念,建起网站,通过各种手段刺激点击率,目的不是为顾客服务,而是等资本来收购,好卖个大价钱。这种心态,怎么能做得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东西呢? 二是商品不够“便利”。就拿“7-11”为例,国外的消费者可以在身边近在咫尺的店铺中交付水费、电费、通讯费,还有各种店家自制的便当和饭团等,其他还包括诸如自行车打气,代客收取信件等。它们甚至还提供为客户定制的服务,票务、代购和送货上门等,好比一个私人助理。此外,它们还积极拓展了加油站、ATM网络以及小额贷款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业务。可见这种有如保姆般的贴身服务是其常年能够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根本原因。在北京,“7-11”开设了快餐岛的概念,而货架上的商品也是以速食品为主。而运营上,“7-11”为每20家门店设立了一个货物配送中心,因此很好地做到了“一日三配”,与国内商家的不同在于“7-11”的供应链和配送中心是自行建立的,不同于国内商家依靠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方式,这其中的孰优孰劣尚且很难有定论,然而从配送到经销一手包办的方式在独立性和危机应对方面或许会有更大优势。可见,向顾客提供温馨的贴身服务以及多样化的经营范围,加上科学的管理和独立的运营方式是使得国外知名品牌能够经久不褪色又保持强大号召力的秘诀。 而这些真正便利的商品,在很多便利店中所占比例不够高。笔者观察到,虽然门面不同,各品牌便利店的商品却大多雷同,且长时间一成不变,其原本就狭小的经营空间,有效性更为降低了。而且在非热闹地段,由于生意不旺,店家便减少货品种类,顾客感到没东西可买,便不愿意再光顾,陷入了恶性循环。24小时开门成本过高,便改为晚上10点关门,失去了便利的意义。反而由外来人员开设的烟杂店,同样窗明几净,“包装”成便利店的模样,货品齐全,服务周到,且单店经营因地制宜,了解当地顾客的需求,货品比总部统一配送的更合顾客胃口,在城郊结合部,这些烟杂店的生意往往比便利店的好。 由此看来,一旦业内外资企业全面入侵,国内便利店品牌在对抗中虽不完全处于下风,但还是有不少弱点存在。尤其是众多中小品牌的国内便利连锁企业缺少独树一帜的竞争特色,忽略了品牌号召力的建设。 同时我们看到确有不少国内较大品牌的便利连锁企业已经渐渐走上正轨,并获得了不错的效益。就拿背靠农工商超市的“好德便利”来说,近年来,他们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开设了诸如交通卡充值、送货上门以及“便利通”刷卡消费等业务,可以说,“好德”依靠从国外品牌身上汲取宝贵经验加上自身的勇敢创新,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端。此外,“联华快客”也是目前国内本土连锁企业的代表之一。相比国内普遍不足20%的毛利率水平,“联华快客”达到了28%以上。这样的优势与其“出身”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与3000家联华超市的联合采购使得其能够与联华超市共同享有高达15%的商品通道费,而这一数字为其他品牌的三倍之多。另外,以紫色为主打色的“良友金伴”则开设了音像专区,这在沪上尚属一创举,虽然有相当大的风险,但是“良友”的这种开拓精神还是相当值得我们钦佩的。 当然,对加盟店的开发和挖掘也是便利店建立起品牌优势的基础之一。除了要保持所有加盟店的装修风格统一以外,服务质量也极其重要。目前来看,各主流品牌对于装修风格的建设已有了较好的诠释,然而有些方面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说“加盟形式”虽对于扩张营业面积有着积极作用,可是很多时候由于管理疏忽或者缺乏引导,“加盟”也会产生大量服务质量上的问题,甚至直接损害品牌形象。对此,加盟率达到46%的“联华快客”的对策是尽量只在郊县外围地区开设加盟店,以实现其战略布局目标。 在此,祝愿我们的本土品牌便利店能够进一步将精力放到各自的品牌建设上,并通过先进的物流和经营手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流便利店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