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3天,家乐福旗下的迪亚天天折扣店登陆上海即满两年。但陪伴迪亚在上海度过两岁“生日”的气氛不会太轻松。迪亚在上海门店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在140家左右,但经营上的亏损却没有相应降低,这让一度被外界看好的西班牙折扣店在上海变得前途未卜。
在上海持续高温、黑色警报一再拉响的时候,迪亚天天折扣店内却是酷暑难当。为了节省成本,迪亚将已经配备好的空调拆了下来,避免支付高额电费。迪亚此举显得“独树一帜”,因为夏天不开空调的商店在上海相当少见。由于店内气温太高,不但店员的身体有些难以抵抗,本来就人气不旺的折扣店更加少人光顾,是巨大的成本压力让迪亚出此下策。
巨大的成本压力
这不是迪亚打出的唯一“怪招”。迫于巨大的成本压力,迪亚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商业竞争格外激烈的上海,结束了商家提供购物袋的“免费午餐”,他们规定若想使用迪亚的塑料袋,必须为每只塑料袋付费1角。
关闭空调、购物袋收费的背后,透露出的是迪亚经营上的窘境。尽管出售的部分商品价格比大卖场还要便宜,但在一轮竞争过后,迪亚已经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面积较小、种类较少的折扣店目前很难和大卖场抢生意。
“在上海,折扣店拼不过大卖场,与超市勉强能打个平手,会影响便利店的生意。”一位业内人士如此为记者分析。据他介绍,现在上海的消费者已经养成集中购物的习惯,每周去一次大卖场,买足一星期所需要的商品。而迪亚所售品种不但大多限于食品,种类也较之卖场相差许多,因此,卖场的客源很难转移到折扣店内。和超市打平更不足以让折扣店实现赢利,因为上海的超市现在的赢利情况已经不妙,毛利低于超市的折扣店就更不用说了。
上海商业信息中心主任朱成钢曾向记者表示,国外商业秩序成熟,因此折扣店的价格还有吸引力。但目前上海整个市场还处于价格竞争导向阶段,商家大多削价竞争。对于上海来说,每个商家都在打折,整个市场就是折扣市场。折扣店还有什么价格空间呢。此外,即便折扣店有一些价格上的优势,它的规模还是太小,相比而言,在价格上的一些优势可能不足以将消费者从大卖场吸引过来。
尴尬的自有品牌
“不能保证东西便宜就不可能成功。”这是业内对折扣店的普遍看法。
在迪亚店内,一些品牌商品的价格往往比卖场还低,但这些商品只是一种“噱头”,它们是迪亚为了吸引顾客而不惜抛出的“负毛利”商品,这些商品卖得越多,迪亚的亏损就越高。和品牌商品摆在一起的,是价格低出更多的自有品牌商品,尽管售价惊人地便宜,但这些才是折扣店赚钱的“法宝”。因为自有品牌商品的采购价格,要比品牌商品的采购价低20%以上。
“保障迪亚低价及未来赢利能力的关键是其自有品牌。”业内人士表示。据悉,真正意义上的折扣店正是依靠指定厂家定牌生产,最大程度地减少中间环节,从而使零售商在为消费者提供所渴望的低价的同时,得到自己的高毛利。在迪亚折扣店中,人们不难发现,虽然商品价格确实便宜,但真正比市价便宜三成、打五折的产品全部是“迪亚天天”牌,非自有品牌的畅销商品总体价格并不比卖场便宜很多。
据介绍,以低价著称的折扣店很大程度上依赖自有品牌的培植,在国外,折扣店自有品牌商品的比例少则占总销售额的60%,多则达到80%,比例低于一半则都很难保证赢利。但是上海迪亚天天折扣店的自有品牌比例刚刚达到30%。
记者同时了解到,迪亚的自有品牌在两年的时间内,还是没有赢得上海消费者。尽管部分产品畅销,刚上架就销售一空,以至于在一段时期内导致缺货,但还有一些定价很低产品摆在货架上两个星期也无人问津。从其两年来的运作情况来看,迪亚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不但没有开发出足够比例的自有品牌,同时自有品牌商品的质量,以及市场接受度都有待加强。
200家实现赢利?
2003年7月17日,上海成为迪亚折扣店亚洲“首发站”,迪亚一日开出4店开始在中国大举拓展。彼时,这种初到国内的以低价为“武器”的新业态———折扣超市在外界眼中前途无限。但两年后,由于经营业绩与预料中的相差甚远,迪亚在上海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变数。
在迪亚折扣店进入上海一年之时,它的中方合作者———百联集团总裁王宗南向记者如此评价,“拓展很快,但是盈利还需要一段时间,毕竟才进来一年。”据悉,两年之后,由于迪亚的经营状况差强人意,联华超市已经对迪亚的经营现状提出了异议,准备采取措施,希望能够派驻联华人员进入迪亚管理高层。
据了解,尽管是合资公司,但联华之前仅派出两人进驻迪亚,分别为财务及发展副经理。但这一消息并没有得到联华或是迪亚公司的确认,相关人士以“不清楚”答复记者。知情人士表示,联华已经多次透露,它宁愿缩股,也不愿意继续为迪亚增加投资。如果迪亚在上海的经营状况仍然没有转机,不排除联华退出合资公司的可能性。毕竟,如果迪亚在上海每年的亏损在一个亿左右,将极大地影响联华超市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家乐福中国区总裁施荣乐将迪亚的赢利点界定在200家。施荣乐曾向记者介绍,迪亚目前在上海140家、北京80多家。他表示,按照一般经营规律,折扣店在一个地区达到200家的规模才能实现赢利,因此迪亚先在北京、上海开到200-300家之后,才会在此基础上扩大区域范围。据悉,迪亚原计划明年便能在京、沪两地各拥有300家的规模,一旦完成这一门店扩展目标,中国将成为迪亚全球的第四大市场。
“迪亚不可能是‘魔术师’,短时间就能在海外市场大把赚钱。”业内分析,没有人会要求一个刚进入海外市场的业态两年内就实现赢利。但迪亚现在面对的严峻问题是,门店规模虽然在不断地扩大,可亏损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剧。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又怎么可能等到盈利的那一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