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公约
上海的联华便利、华联罗森便利、可的便利、良友便利等便利公司在上海签订了一份“选址公约”:
■在一般路段的同侧或相对两侧开便利店,店与店之间的距离不短于100米;
■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短于半径50米;
■坚决做到不隔墙、相邻开店等。
公约遭到了21世纪、喜士多、好德等便利店新军的拒绝。
日前,上海的联华便利、华联罗森便利、可的便利、良友便利等便利公司在上海“歃血为盟”,签定了一份“选址公约”。但这份公约却遭到了21世纪、喜士多、好德等便利店新军的拒绝。
有关专家认为,公约是上海的便利公司们在长时间无序竞争、疯狂“圈地”导致了大半便利店亏损后迫不得已的选择,且很难实施、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上海便利公司们的处境。未来的便利店市场投资决策亟需更多理性。
上海便利公司疯狂“圈地”
据悉,从1997年11月28日开始,联华8家便利店在上海同时开张,就拉开了上海便利店发展浪潮的序幕;此后上海的便利店就呈几何级增长,1999年以来,平均每2~3天就有一家便利店开张;2001年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上海新开张的便利店甚至比数年来累计的便利店总量增长近50%。
截至目前为止,上海的便利店数量已经超过2000家,据预计,2002年底这个数字将超过3000家。有关人士称,未来几年内,上海的便利店将突破5000家。
便利店遍地开花,使得便利公司之间的“抢点大战”日趋白热化,很多繁华路段几乎是10米一店甚至店与店之间仅一墙之隔。有资料显示,在上海的打浦路、瞿溪路,以200米为半径划一个圈,这个圈里的便利店竟然多达8家。网点过于集中带来的恶果显而易见:大家都没钱赚。
大半便利店一直在亏损
记者曾于中午12时左右在上海一个十字路口的便利店里观察了半个小时,其间只有一个顾客购买了10元不到的商品,而在这个路口,类似的便利店多达4家!据称,上海便利公司约50%的营业额是在夜间创造的,但记者于夜间12时在一便利店观察时,半小时内连一个顾客都没有看到。
据上海连锁超市行业协会介绍说,上海几千家便利店的营业状况参差不齐,大半便利店一直在亏损。据悉,在上海的10余家便利公司中,能盈利的只有一两家而已。而早在几年前,上海就已经有好几家便利公司被迫关门了。业内人士预言说,这样下去,到2005年将会有一大批连锁便利店倒闭。
“公约”是不得已而为之
正是这种大半便利店长时间亏损的尴尬局面促成了上文所说的“选址公约”的诞生。有关人士指出,“公约”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因为这份公约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规定,而公约在实施过程中又必然要涉及到各大便利公司的利益分配,部分布局不合理的便利店可能转手等问题,都可能使公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业内人士称,在公约上签字的都是些老牌便利店,公约是保护它们的,而对便利新军来说,公约意味着更多的制约,意味着它们不能更好地“抢点”,势必会遭到它们的拒绝,所以,公约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便利店的生存状况很难说。
便利公司们的“阴谋”
但即便是这样,上海便利公司们的热情仍然不降反升,就在几天前,联华罗森便利又将便利店开进了上海的一些办公楼,联华超市甚至宣布在超市里开设“便利角”。
为什么明知盈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仍然要扩张呢?业内人士称,其实很多人本来就不是想通过自己开店赚钱,他们的“阴谋”是,开店不求大小、不计盈亏,只求位置好坏,在国外零售巨头到来之前抢占有利位置,等待时机直接卖个好价钱;而不想等待“收购”的便利公司,也只有抢在前面占据更大的销售网络才有可能抵挡住跨国零售巨头的冲击,如此这般,“圈地运动”也只能越演越烈了。
然而问题在于,上海这个市场究竟能容纳多少便利店?又有多少便利店能撑到被收购的那一天?有关专家直言不讳地说,照上海目前这种趋势,恐怕在“购并”到来之前就会有一大批便利店死在“倒闭风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