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连锁零售企业日本7-11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全球的零售企业都不得不对其另眼相看。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7-11在全世界已经拥有21142家门店,遍布19个国家和地区,仅在日本本土,至今年4月30日已经有8641家门店。
诚然,如今的日本7-11曾经只是美国7-11的海外连锁加盟公司,是美国7-11国际化发展的产物。然而,如今的7-11为什么又是由日本公司“当家作主”呢?
美国便利店的起源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身是一家名为“南大陆制冰公司”的冰块销售门店,后来为降低管理成本,扩大门店的经营范围,便产生了7-11的雏形。1946年1月24日,南大陆公司正式成立7-11便利店。到20世纪60年代,黑咖啡,三明治,热炸面包等方便食品进入千家万户,便利店也随之迅速地成为零售业中一个独立,颇具效率的业态。7-11也在此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购并了数十家公司,迅速的成为全美第一大便利店公司。
就当60,70年代美国7-11大举进军欧洲和加拿大市场的时候,日本也迎来了大众消费的时代。此时的日本,生产所对应的消费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商品的销售,流通都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除了原来的百货店和独立的零售商外,大型的超市开始成为零售业中的生力军。很多超市纷纷派人到被视为经济楷模的美国参观考察。其中就有日本7-11的母公司,著名的超市——伊藤洋华堂,他们试图选择一种不依靠大规模进货,大量销售的为竞争手段,而是通过商品销售规划管理来寻求发展的零售模式。1973年11月30日伊藤洋华堂经过多番的努力,终于和美国签订了在日本开展便民特许经营的《地域服务于特许契约》。次年5月,日本7-11的第一家门店在东京开业。从此,日本的7-11便进入了高速成长期,当年就开设了15家门店。
图例:日本7-11的各年销售情况 单位:亿日元
图例:日本7-11本土门店的发展情况
而与此同时的美国7-11却是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其先是在都市市场开发的失败,接着又失去理性的参与投机浪潮,最为关键的是80年代便利店竞争的白热化和郊外大型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的涌现,使之错误地采取价格折扣的形式仓促应战,结果必然是使便利店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作为“儿子”的日本7-11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变得强大起来(见图)。看着日本7-11的发展步伐,就连美国7-11也感到汗颜。1987年生命垂危的美国7-11为了走出困境,将特许契约抵押给租赁公司,后又于1989年又不得不恳请有偿转让夏威夷和加拿大的美国7-11店铺给这个曾经不屑一顾的日本7-11公司。1992年,作为加盟者的日本7-11正式的当家作主,完全接手了其总部的一切工作。随后,在日本7-11的精心管理下,7-11终于化腐朽为神奇,从1993年上半年,南大陆公司就已经有339。5万美元的利润。
面对7-11的数年间的沉沉浮浮,归结其原因:首先是美国7-11的管理者们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抱有经济高速成长期迅速扩大规模,遍地开花的幻想,然后是其没有真正对应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加之其狭隘的家族式经营思想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最终造成失败美国7-11的失败。
日本7-11之所以成功的是其能够把握其发展机遇,保持其一贯的竞争态势和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懂得便利店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其小巧的特点。日本7-11刚接收夏威夷门店时,发现美国7-11店铺存在着库存和价格折扣问题。日本7-11店铺的期末库存只有500万日元,而夏威夷却是1400万日元,经营品种比日本少1500-1800种。之所以一方面库存增加,另一方面商品品种减少,是因为商品折扣销售引起的。便利店追求价格折扣,从而改变了零售经营的形态,导致原有顾客群体的流失,而顾客流失又反过来产生对应这部分顾客的商品无法销售,最终减少商品品种,陷入了困境。
现在的中国零售市场情况和日本80年代比较接近,零售业百废待兴,各种新型的零售业态争相开张。大型仓储式门店,便利店,连锁超市,专卖店等在向全国各地展开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攻城拔寨,抢占着原来老百货商场和“夫妻小店”的市场份额。在这样一个整个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发展很好的情况下,迅速的扩张确实会令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占领市场,但是这一情况过后呢?难道也让我们和美国的7-11一样,再将自己手中辛辛苦苦打下的“河山”拱手相让,把自己认为的“一盘散沙”交给别人去管理,然后让别人完全控制我们的零售市场。那岂不成了我们在给外国人“打工”?
美国7-11的发展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虽然我们的国情和一些实际情况不同,但是零售业的发展规律是不容改变的,成功企业的原因也是大致相同的。那就是一个企业要强化自身管理,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这样才不会混同于其他的企业,也不会为时代的发展所淘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位于美国便利店第一,二位的南大陆(7-11)公司,圆K公司及国民便利店等其他公司相继申请破产,而就在这些大型的便利店企业申请破产的时候,一些中小型便利店却生存下来。他们不求大不求全但求精,始终将自己的经营重点放在日用食品,如蔬菜,面包,火腿肠等上面,而且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及时调整品种。
一个企业在高速膨胀下,一定要把自己的事业基础打好,强化企业内部结构,不然就会产生建筑上的“豆腐渣工程”,中国零售业决不会允许“豆腐渣企业”。“豆腐渣”企业也不会走得太远,不会长久发展下去!
同时,零售企业也应当做好自己的商圈工作,“不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目前,在国内就已经有很多零售企业体会到错位经营的好处。日本7-11的母公司伊藤洋华堂当时就是不想将自己超市经营业态与便利店经营的定位相混淆,才成立分公司加盟美国7-11,进而“卧薪尝胆”,始终坚持其自有的经营之道,继而才能不断壮大,“子承父业”。
每一种零售业态都有其发展规律和自己需要服务的顾客群体。“要炼做好你的摊,先要守住你的道。”虽然一句小品的台词不能完全阐释零售业的发展规律,但是它却道出了零售企业要一心做好自己的市场,健好自己的“身体”,那样才能抵御“狂风暴雨”,才不怕来自各方的“豺狼虎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