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龙雅苑一间写字楼上班的张小姐发现,公司附近的可的便利店最近新增了不少高档文具用品,以后不用再为买一个高档文件夹特意跑到大超市里去了。
记者昨天从杭州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获悉,可的便利店已经对旗下所有门店完成内部陈列调整,把位于商务区、文教区、医院周边的门店改造成全新的特色门店,增加个性化商品配置,以迎合其所在商圈的特殊需求。这是连锁便利店摆脱以往同一面孔、同一格局、同一陈列“克隆”发展的老套路,而转型个性经营的新尝试,在产品结构上开始真正走向便利化。
“克隆”连锁模式魅力不再
同样的店面,相似的陈列,从五六年前第一家可的便利店入驻杭州,就借鉴了超市业态“克隆”发展的连锁模式,以上海样店为模板,对其进行不断复制,实现门店数量的迅速扩张。随后入驻杭州的联华快客、喜士多、每日以及本地的千家伴等便利店纷纷采用了这种“克隆”连锁经营模式。“克隆”的直接表现是,无论走进哪家门店,只要是同一个品牌连锁店旗下的,都是同一个面孔:商品品类、商品摆放、商品价格,甚至收银台设置几乎都没有任何区别,也难怪有人称便利店为“天下一家”。杭州千家伴天天便利店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克隆”连锁模式在早期的确给品牌连锁便利店带来了很多利好,一方面较好地树立品牌形象给顾客以信赖感,另一方面也方便企业进行高效管理。
但是,随着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人们消费理念不断成熟,便利店在经过了超速发展并达到数量和规模上的绝对优势后,标准化脸孔带来的“商品雷同,特色不强”逐渐成为遏制便利店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一大弊病。
“个性”脸孔谋求更便利
“便利店业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便利’,我们推出的三大类特色门店除了强调共性特征外,各门店按照其所处商圈特点适当调整商品配置,就是从产品结构上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便利。”杭州可的便利店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为达到针对专门人群、细化市场的目标,可的三大类特色门店的产品结构中都将设置30%左右的特色产品,并由“特色商品采购部”专门负责采购、配送,以实现个性化经营。如可的位于文一路、教工路等文教区的门店,在品牌文化用品和时尚新产品上体现特色;位于医院附近的门店,则推出了吸食吸管、一次性拖鞋、保健品等商品,迎合病人和家属的实际需要;位于商务区的门店则引进了高档文教用品,并将推出团购业务,另外也增加了即食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实际上,便利店的改革在国外早有先例。如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的“汽车服务区”式便利店,既经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也售卖一些驾车者旅途常用的香烟、刮须刀、睡衣、睡袋等。而日本7-11便利店在日本九州所开设的“酒铺型”便利店,其主力商品酒的日销量也占到20%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与国外便利店巨头相比,国内便利店经营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大多在消费者的一般需求上激烈争夺,所以大部分仍处于亏损或者薄利状态。可的便利店首先打破僵局,尝试特色化经营,对便利业而言是一种积极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