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而来,不是款式欠缺,就是价格接受不了。”在北京王府井某著名商场的楼梯上,一对年轻夫妇空着手离开一家名品折扣店时与记者聊天儿,他们说,逛了半天,实在没挑到一件称心、像样儿的衣服。记者在这家折扣店里留意,入驻的品牌都是一些主流商场“罕见”的,难觅ONLY、Esprit等深受年轻女孩喜爱的品牌以及CK、艾奈尔等备受白领推崇的国际品牌。 细心的消费者也会注意到,在北京最先打出名品折扣的是位于工美五层的上品折扣店,“上品折扣”几个字甚至被注册成商标。这里主要经营的是国内大众品牌,然而,在任何一家商场买到的品牌,称为“上品”确显牵强附会,有消费者戏言这里看似一个“杂牌特卖场”。 “名品折扣店‘名不副实’,早已渐成一种风气了。”零售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飞与国外的同业态相比,目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折扣店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折扣店。
折扣店应“品牌”而生
折扣店在国外早已如火如荼,高居榜首的沃尔玛,折扣店的收入就占其年销售额的50%;在欧美大型零售商中,百货、超市、折扣店、大型专业商店几乎四分天下。另据统计,1997-2002年,30家国际最大的食品零售超级中心扩张速度增长了62%,其中折扣店增长了25%。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折扣店,就是以销售自有品牌和周转快的商品为主,限定销售品种,并以有限的经营面积有限的服务和低廉的经营成本,向消费者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 中国的折扣店大都在进入新世纪后相继开业的,如2002年,天津南希极玖超市曾公然宣称是全国首家折扣商品超市,同时,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上品折扣、联华折扣、迪亚折扣、OUTLETS业态店等。2005年,专门以名品折扣命名的卖场在北京已经超过了10家。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也纷纷有类似的名品折扣店开业。目前,这种被广泛复制的商业模式,它能否真正给消费者带来实惠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折扣“不透明”让人生疑
一位姬姓消费者对记者说,有的商品有残次,也没有注明。在名品折扣365导购小姐告诉记者,这里的商品全在5折以下。前来购物的成先生对记者说,这些款式基本都是几年前的老款,打完折价格还有三五百元。在多家折扣店,记者都发现标签上只有一个打完折扣的现价,究竟原价是多少,是不是打了这些折扣,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名品折扣店”至少有三大存疑。首先,是否会有冒牌货充当“国际名牌”?比如,本是同一个品牌,产地却分别标明是匈牙利和德国,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其次,是否会成为“傍名牌”的温床。在香港花1万元就可注册一家公司,再以这家公司的名义在内地设厂“傍名牌”的现象屡禁不止。第三,是否会成为国外过期服装“倾销场”?大多数折扣店中出售的商品大多是处理品或者积压品,保修或者退换货服务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桶金”效应
在国际上,折扣店号称商业业态的二次革命,零售市场的“第二桶金”。而在中国,折扣店拼不过大卖场,与超市勉强能打个平手。 上品折扣董事副总经理徐先生说,折扣店这种业态在零售领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虽然只是一种探路,通过这种形式,很多品牌厂商在这里有效地解决了过季、库存商品的清货和周转问题。但是,名品折扣店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比如,王府井一条街上已有数家打出“名品折扣”招牌,所售产品是否真正名牌也不清楚。另外,经营折扣专业卖场,有其独特的运作规律和经营特点,绝不是简单地将正价商品打折出售。 北京市发改委价格举报中心有关人员表示,如果质量、规格、产地都相同的同一种商品,价位在折扣店比专卖店零售价还要高,就有可能存在虚假打折、诱导消费的情况,属于价格欺诈,价格部门会对其进行处罚。 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飞认为,随着消费者对这种业态的了解以及分食蛋糕的对手越来越多,折扣业态将开始大浪淘沙的洗牌过程,规模小、客流量匮乏的折扣店将被淘汰出局。北京东炎时代折扣广场、南京金鹰“欧来”折扣店、“欧特利”国际名品折扣店等相继倒闭就是例证。因此,业内人士坦言,要让零售市场的这“第二桶金”产生效应,在名品折扣店的成长过程中须解决好几个问题:假冒伪劣,真品、赝品难以辨别;名牌不“名”;折扣商品不便宜;价格利器难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