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京龙蟠中路加油站内开出了南京首家便利店,两家同样性质的便利店,也迅速亮相在大明路附近。预计在年底前,第一批五六家中石油附属便利店能正式亮相和运营,分别位于晓庄广场、幕府东路、312国道、龙蟠路的加油站内。
可见“加油站+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中石化、中石油及一些民营油站已经开始在南京投石问路。面对南京中外零售卖场交错云集,以及消费水平和市民消费意识的差异,这种在国外非常成熟的“洋模式”能否占领市场而迅速“长大”?
每天收入2000元左右
昨天,记者走访了开出首家便利店的龙蟠中路加油站,“24小时便利店”的招牌格外醒目。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都身着统一服装,店内货品从面包、冷饮、快餐面到洗浴用品、日常用品一应俱全,其售价跟一般的超市差不多,两三个驾驶员在选购商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特快店实行24小时服务,和现在遍布居民小区附近的便利店经营范围很相似。从当天下午3点到晚上10点,该油站的便利店共有1000多元进账。如果按照一天三班计算,该站在非油品业务方面的收入一天至少有2000元。消费者以驾驶员为主,其中跑长途的购买率较高。
据中石油江苏石油销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南京开设便利店只是为了完善加油站的增值服务,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不过发展非油品业务肯定是未来加油站业态升级的趋势。今后计划成立专职的辅营业务公司,设点范围也会从较靠近郊区的加油站向中心城区的站点靠拢。首期业务将主要集中于户外广告、便利店、汽车美容、汽车快修等项目。
成为第二利润增长点
“加油站的非油品服务将会越来越普遍。”中国石油信息研究院龚全双专家告诉记者,美国、日本大约60%的便利店都开在加油站附近,包括24小时便利店、汽车美容、汽车装潢等构成的辅营业范围已占加油站盈利的50%,可见如果以后加油站便利店真正发展成一个新型的连锁网络,盈利前景相当可观。
BP中国首席执行官德开瑞曾对此做了证实,他表示,在国外,便利店已经撑起了加油站利润的半壁江山。早在2002年,BP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零售总利润中,非油品业务所占的比例已分别达到36%、40%和48%。
有关人士曾替中石化的3万家加油站算了笔账:若以各加油站每天平均到站顾客为200人计算,其每天客流量超过600万人;如以每人每天消费一元估算,仅一个月就有1.8亿元的毛收入。可见,盈利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决定发展“加油站+便利店”模式的主要动力。同时,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以及陆续调高汽、柴油出厂价,导致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下游加油站利润空间极度萎缩,中石化不得不将目光转向非油品业务,寻找第二个利润增长点。
“洋模式”未必能服水土
虽然油站便利店“蛋糕”看似诱人,但加油站内开设便利店只是刚刚蹒跚起步,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一直是石油巨头们最担心的问题。“现在仅仅开始,短时间内不会有国外那么高的利润,就是BP公司目前在中国也达不到这个数目。”中石化江苏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实际上这并不是中石化第一次尝试开设便利店,他们曾经有过失败的经历。2003年,上海捷强连锁公司从其与中石化合作开设的30家加油站便利店中全面撤出,而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营不佳。此后,上海可的便利、联华快客便利等也陆续开设了一些加油站连锁便利店,但整体经营状况都比较困难,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有的干脆关门大吉。
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便利店一天进账2000元,以30%的毛利计算,利润只有600元,这对整个油站的利润贡献微不足道。据有关人士透露,BP公司已经推行的“加油站+便利店”模式要求便利店实行24小时营业,与一些私营油站相比,作为国有企业的中石油必须按照劳动法保证工人的工作时间在8小时内,因此一个便利店一天需要三班工作人员,现阶段利润不足以补偿劳动力成本。
仍然存在成长空间
据悉,非油品业务在我国发展较慢,但在欧美等国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这些地区加油站市场非油品业务发展较为成熟,除加油、充气、加水等常规业务之外,便利店、餐饮、户外广告、洗车、修车、乃至银行提款机、通讯、彩票等多元的非油品业务开展较为普遍,部分地区非油品业务销售利润占到加油站利润总额的50%以上,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消费习惯不同以及加油站体制不同,是我国加油站目前还无法大规模推广便利店业态的三大原因。”有关专家认为,国外便利店多在高速公路沿途加油站设置,国内则不一样,要是便利店设点在城区加油站,那显然和周围已经成熟的超市、便利店相比,就不太具备竞争力。从消费心理方面来看,中石化公司可以通过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强强联手,引入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超市品牌,有力地拓展加油站便利店经营范围,发挥出品牌合作的“乘法”效应,驾乘人员的消费习惯也需要合理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