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超市、便利店等众多外来业态已先后进入人们视野,但天津零售市场中便利店却远没有形成气候。原因是一方面大型超市发展飞快、几近饱和,不少交通便利处多店并立;另一方面,便利店发展比较缓慢。不仅商业网点较少的新建小区居民要去大超市购物,即使住在人口稠密的小区,也往往还是去农贸市场或小杂货铺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以方便为名的便利店、24小时店,仍然没有融入本市市民生活。
商家注重表面文章
便利店是深入社区的商业网点,是一种满足顾客应急、便利需求的新型商业零售业态。选址一般多在居民住宅区等人口流动量大的地区,商圈范围不超过500米,顾客5-7分钟步行就能到达。与传统的夫妻店、杂货铺有很大不同,便利店营业时间长达15—24小时,具有连锁化经营网络,主要经营日常必需商品,口味和品牌迎合大众需求,其特点是即时消费、小容量和应急性。
便利店业态在天津已经发展了三年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便利店并没有成为市民经常性购物场所。记者在南京路附近的一家便利店内看到,这里远比很多杂货铺干净、敞亮,但是客人却很少。店内最醒目的商品是各种快餐类食品如面包、香肠、速冻饺子、速溶咖啡以及方便面等等。买东西时就会发现,这里的商品有着不同程度的加价:1元左右一袋的牛奶标价1.4元、3元一包的夹心饼干卖到3.5元,价格要比一般大卖场高出20%以上。而且这家店虽然紧邻一片居民区,但却不销售家庭常用调味料、食用油以及生鲜食品,因此来店购物的多是年轻人或是路人的临时消费,问津者并不多。
把握商机还欠“火候”
家住南开区鞍山道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家门口有好几个大超市,但还是觉得不便。因为大超市客流大,所以候车、购物、付款都要排队,买一次东西最快也要一个小时,很累人。如果不是特别急的话,大都是到周末才去超市进行采购。而现在大型综合超市的设置仍存在盲点,加之新兴小区层出不穷,靠大超市并不能全面满足消费者需要。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强调效率和便捷性的生活服务基本还处在市场空白阶段。
其实,买一批东西去超市、买一件东西去便利店,是很多商业发达城市的网点布局模式。在同样开设大量大型超市的上海,便利店发展极为迅速。据上海市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截至2005年4月,上海便利店总数已达5000余家,人均拥有率超过日本。北京也已经先后有7—11、全家等多家便利店品牌直接参与竞争。虽然各地便利店尚处在发展初期,但规模和势头却非常强劲。
商业专家认为,超市经营的是家庭生活用品,而便利店是满足没有计划的、临时性的消费。像美国的便利店以食品服务为主,日本的便利店以快餐为主。大型超市的主要功能是面向大宗消费,便利店则是深入百姓生活细节,两者具有互补作用。便利店之所以尚未迅速铺开,不是没有这种需求,而是便利店没有抓住消费者需求关键。
具体到天津,本地零售市场远远没有发展到饱和程度,特别是销售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代缴话费等日常服务,都可以由进货渠道和商品种类更加规范的社区便利店来提供,这样巨大的市场机会还没有被便利店企业抓住。
分布不均有待改善
据市商务委有关人士介绍,天津市内六区社区总量约有960个,2005年市内六区便利店连锁网点已达914个,基本覆盖率比较高,包括津工、大方便利等本土品牌的便利店数量增长很快。但是,由于目前便利店在各个居民社区的布点和规划主要依靠市场规律进行调节,受不同区域购买力和人口数量影响,本市便利店的整体分布并不均衡。
同时,资金门槛也是限制便利店发展的原因之一。据了解,现在每平方米底商租金约为两三万元,开一家500平方米的中型店需要1000万元,如果要开设10个网点就需要上亿元资金。而现在零售行业主要通过规模降低成本、达成效益,如果连锁店数量少就会导致采购成本高而使消费者不愿光顾。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每万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和200至400米服务半径的标准,本市将在居民区周边统一规划建设“业态齐全、设施达标、连锁经营”的便利店、早点快餐店及废旧物资回收点等便民商业网点,计划到2010年,使市区便民商业覆盖率达到100%。便利店企业应该挖掘自身特色,积极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做到真正的差异化经营,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购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