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便利业态正在进行一场“自救”:一直未摆脱亏损质疑的便利店行业正试图从网点扩张转为服务升级,快递、银行正与便利店结盟,将多元化的服务整合进店。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京城不少便利店的绝对门店数都在减少,便利店在经过前两年快速扩张后,现在正遭遇发展拐点,未来便利店将在服务、经营特色化等方面争夺,各方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价格上没优势,服务上不到位,前有大超市搞促销揽客源,后有小卖部靠脸熟抢生意",很多业内人士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现在便利业态在北京所处的尴尬境地。
据悉,继今年6月上海华联在北京相继关闭了近20家社区便利店之后,近日又传来消息,因经营不善,北京的超市发便利店正遭遇全面歇业危机。目前,超市发京西、人大西门等十余家便利店已正式停业。至此,超市发上百家便利店已有近半数的门店歇业。
随后,记者走访了物美、快客、好邻居等连锁店以及社区内的便利店共30余家,发现近六成社区便利店都存在水土不服现象。而事实上,北京的社区概念和规模都在不断成气候,而作为其配套设施的社区便利店却屡开屡败,惨淡经营。到底开在咱家门口的便利店经营情况怎么样?是什么原因让它们举步维艰呢?
规模不到位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不具规模效应,特色经营的匮乏和北京消费环境是主要的原因。"
据介绍,根据国际上的惯例,便利店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均国民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目前,我国人口数超过500万的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二线城市深圳、苏州、无锡、杭州等,人均GDP均超过了3000美元。这就是说,上述城市不但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便利店的经济条件,而且市场空间非常大。
但与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相比,北京的便利店从数量上少得可怜。据统计,目前上海连锁便利店大约有4500多家,平均3800人拥有一家,已经接近日本和美国的平均水平;广州也有近2000家便利店;而据北京市商委统计,北京目前仅有不到1000家便利店,按北京人口计算,平均两三万人才拥有一家。同时多数店面面积不是很大,以50多平方米左右为主,经营商品不到1000种。
“规模不到位就导致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过大,因而企业为节约成本而采取缩减配送频率或等到店内需要补充的商品达到一定数量时才集中配送。商品的缺失,也就失掉了很多市场。"裴亮表示。记者也从超市发军博店店主王先生处了解到,按常理,每个店经营产品的40%是需要日配的,及时使商品得到更新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但由于经营不善,公司的自有物流已经把原来每周三次的配送改为每周一次,有时还不能保证,导致店内严重缺货。
竞争过度
其实,便利店大面积亏损开始于2004年,在经过2002年、2003年的急速圈地后,无差异化的过度竞争让便利店从火热期走入冰冻期。
专家认为,超市发便利店的大面积退市并不是一个个案,越来越多的本土便利店企业难挡亏损,开始挠头寻求应变之策。便利店是一个靠规模与选址取胜的市场,规模化可以减少相对的管理成本,选址能降低开店成本与经营成本,这两点已成为关乎便利店企业生存的两个变量。
专家告诉记者,比如,对像7-11这样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来说,赢利并不是一件迫切的事,真正让它们愁眉紧锁的是如何在两个变量间找到平衡。在中国这个巨大而多变的市场,7-11们正在饱受财务报表的折磨,不过,这并不能阻挡后来者的兴趣。
然而,和许多行业一样,这个并不太赚钱的行业正遭遇着瓶颈,虽然每年它都吸引着众多商家的加盟。在以往,便利店的经营者们将目光聚焦在白领出没的高档办公区,而对于相对低端的社区市场并投注太多的目光。如果过度将精力分散到社区,除了要与夫妻店直面抗衡外,另一个核心难题是难挡大型超市的品类与价格优势。现在,它们不得不开始放低身段走向社区,不断上涨的开店成本与越来越少的店铺资源,让它们不得不作出艰难的选择。
业内人士分析,夫妻店与超市占主导的社区市场,显然比高档办公区更具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便利店的经营者不敢轻易涉足。但现实的亏损,让它们不得不考虑到另一种生存方式。有专家甚至认为,便利店和早期的自选商场如出一辙,由于开店成本过高、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最终被超市所取代。而事实上,现在很多便利店都在刻意模糊与小型超市的概念差别,在产品结构上试图满足居民的所有需求,从而丧失了作为便利店的竞争优势。
“目标顾客群的定位是这一业态能否顺利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便利店业态专家黄江明认为,定位模糊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商品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毛利率较低,很难盈利。
特色服务之争
在遭遇亏损寒流后,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开始着手重新定位自己,迈出了从千篇一律到差异诉求的重要一步:从2005年开始,7-11等国外便利店开始增加新的产品与服务,以图让这些新产品填补不断亏损的窟窿。
记者看到,在亦庄中心生活区,共有三家小型便利店,其中的一家首航便利店因每天供应大红门肉联厂提供的新鲜生肉而赢得居民认可。“这的肉最放心,离我们也不远。”李阿姨说,自从搬到亦庄来,就一直在这里买各种生肉。店长贾先生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色,他们这家不到200平方米的小型社区便利店,才能保证回头客不断。
而在崇文区青春坐标小区门口的便民店自从开展了代交水电费业务后,生意也红火了起来。“以前一说便民店,就以为只是卖东西的,其实范围很广,只要是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问题的都应该算在便民服务之内。”居民叶先生说。
在木樨地地铁附近的好邻居便利店不仅卖一般的商品,还增加了卖花的业务。便利店内一位负责人表示,因为这家店周围除居民区外,还有一家医院,因此来店内买花看病人的顾客很多,而柜台上营养品的数量也占了很大比例。好邻居西四店则把重点放在了卖包子、玉米之类的熟食上面,店内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天大量等车的居民都会来店内购买这些熟食。
记者近日获悉,物流企业宅急送也正与喜市多便利店商谈合作事宜,双方酝酿在快递业务方面结成联盟。而日本7-11便利店也携手花旗银行在我国首次进行ATM合作,将首先在华南地区的部分7-11便利店内设立ATM取款机。在北京,好邻居已经率先将交通银行的ATM取款机请进店。北京物美便利店内的“缴费通”已于7月开始实行,物美方面近日表示,目前正在加大对该项目使用的培训。而曾经遭受“不便利”质疑的上海联华快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5月份起已经在80%的门店推出了公交一卡通充值等业务,其他缴费、票务等服务项目也将逐步推进。
一些便利连锁公司负责人表示,以后便利店的经营商品品类将摆脱现在这种粗犷式经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引进一些概念新的产品,把主力消费层锁定为年轻消费者,向高端消费领域作进一步提升。
然而,也有便利连锁公司负责人表示,便利店行业很重要的一个提高业绩的指标是“进店率”,而能否将顾客进店频率提高,服务项目是否齐备是能否提高这一指标的重要因素。增加便利服务项目所需的高额投资,对企业来讲不是目前考虑的最主要问题,而由此涉及的行业壁垒、部门利益,才是眼下便利服务进店的最大障碍。
据了解,邮政、票务等垄断行业,目前很难将服务权限授权给商业企业。如果要整合这些服务项目,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才能使“服务社会化”。某连锁便利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使在店内推广即食食品代加热服务,也会受到相关卫生部门条款的制约,很难获得批准。便利服务进店对消费者和便利业态来说,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在目前不少行业垄断没有废除的情况下,便利服务真正普及尚需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