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遭遇尴尬
“北京的便利店,开一家,赔一家!”面对目前京城各家便利店的窘境,许多商家说出了这句话,不少便利店已经萌生退意。北京超市发便利店的上百家店中,已有近半数的门店歇业。无独有偶,物美、快客、好邻居等便利店也都有此窘境,就连鼎鼎大名的7-11便利店,其亏损的事实也是众所周知。几年前,北京的便利店还是数量众多,各商家纷纷来京试水,欲分一杯羹。但是短短的几年间,由于经营不善,缺乏有效管理,不少便利店因为资金不足和亏损问题,纷纷歇业倒闭,便利店的数目锐减。便利店在京城已经发展了好几年,可是得到的评价却是“便利店不便利”。
7-11洞察先机 虽然北京的便利店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便利店整体亏损,但7-11却丝毫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即使面对着亏损的境地,还是毅然决然地要把店开下去。明明大家都认为是亏本的买卖,究竟是什么如此吸引7-11呢? 便利店要盈利,选址是重要基础。由于7-11进入北京较晚,好店址早已被之前的商家占据,在北京,很难有优质而廉价的店铺可供选择的了。但是由于便利店的投入较高,资金回收周期过长,而目前国内便利店运营管理相对薄弱,大众对于便利店的认可也尚需时日,因此许多资金规模较小的商家很难坚持2至3年,于是纷纷退出,这给7-11提供了良好的进入时机。对于7-11这样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完全有能力等待这个漫长的资金回收期,而它目前所缺乏的就是开店所必需的场地,那些位置不错却又经营不善的便利店,就是他们的目标。 “虽然便利店遇到了瓶颈,但是还是可以生存下去。只要能承受住几年的亏损,当大众了解并接受便利店时,前几年的亏损可能在一两年之内就能翻盘。其实现在大家对便利店的认可已经在逐步提升了,只是速度没有经营者预期的那样快。可就是因为这一点,许多人就等不及了,认为便利店做不下去了。”一位商界人士这样说。没有一种业态,在刚进入市场时就会立刻盈利。特别是便利店还属于新兴业态,民众接受还需要时间。但好的商圈却很有限,而且竞争激烈,退出容易,要想再进来就非常难了。就像当年许多行业,当大家都认为不是很有发展的时候,那些能坚持住一直做下去的企业盈利了;当大家都知道这行赚钱,一窝蜂往里挤的时候,不仅很难进去,而且也很难盈利。 7-11正是看准了这个商机:便利店迟早会发展起来,现在要做的是坚守阵地,占据有利地形。随着竞争者的逐渐减少,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盈利只是时间问题。剩下的竞争者越少,盈利的空间就会越大。
能坚持就是赢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提出,不具规模效应是便利店发展不利的原因之一。扩大规模是便利店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扩大规模并不能盲目开店,还要考虑选址问题。很多商家不是不想扩大规模,而是实在没有合适的地方开店,好地方都快被瓜分完了。那该怎么办呢?等待时机。谁先顶不住退出了,那资源就要被别人占有。此消彼长,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好店址。 就目前的市场来看,便利店普遍都亏损,几乎所有的便利店都遇到资金链断层问题。“半年前店里生意还不算好,一是周围有两家便利店和我们抢生意,二是好多人都不知便利店是干什么的。但是看看现在,店里的人气多旺,每天我们都有三四个高峰时段,每个时段都要持续1个多小时。”一家便利店的店长说:“前不久那两家店先后都关张了,就剩我们一家,而且这附近没有什么大超市,不少人都来我们店。只这三个月店里的收入就赶上上半年的了。” 能坚持到最后,就意味着竞争对手退出。而剩下的自然就是赢家。从生命周期理论看,中国便利店的发展正处于导入期,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还需承受一段时间的亏损,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促进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在这段时间里,便利店可能还会面临亏损,因此必须要自救。 物美总裁吴坚忠表示,便利店内如果服务项目增加到30%~40%,业绩将大幅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江明告诉记者,便利店目标顾客群的定位是这一业态能否顺利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过去两年来的变局只不过是一个新兴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除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便利店退市外,大部分品牌并未有撤离的迹象。这意味着,在全面亏损的情况下,未来的好日子并不是不可预期。中国便利店行业不会因为暂时的亏损而长期陷入低潮,而从商业区到社区的转变和渗透,将会让更多的便利店冲出亏损的迷雾。众多专业人士都在为便利店的发展献计献策,但是要实现预定目标,就要一直坚持把店开下去,这样才能扭亏为盈。 如果说现在便利店陷入了一个低潮期,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要来临。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见到曙光,谁坚持到最后,谁才能成为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