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便利店的发展情况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最好,珠江三角洲地区已进入快速提升的阶段,上海进入了并购阶段,北京也已经处在从发展初期到快速提升的过渡阶段
超市发退市、罗森缩减规模、7-11饱受财务报表的折磨、全家董事长在初入中国时的豪言壮语已渐去渐远……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还只是冰山的一角。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利店是一个靠规模与选址取胜的业态,规模化可以减少相对的管理成本;选址能降低开店成本与经营成本,这两点已成为关乎便利店企业生存的两个变量。可是不断上涨的开店成本与越来越少的店铺资源,让它们或者身陷窘境不能自拔,或者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来自台湾的OK店开始增加了面包点心的品类,甚至开辟了一个菜点区供顾客休憩;另一家本土便利店开始供应中式快餐,并将大块空间出让给就餐的顾客。
由此可见,现在很多便利店都在刻意模糊与小型超市的概念差别,在产品结构上,试图满足居民的所有需求,从而丧失了作为便利店的竞争优势。有的便利店甚至抛弃了最具消费能力的商业区而向社区群体转变和渗透。这也使一些业内人士产生了质疑,便利店要到社区与低廉的超市和夫妻店竞争,无异于自断财路。 这种种迹象似乎在一点点展示着便利店企业难挡亏损的事实和有些便利店面临着“走投无路”的困境。难倒便利店真的要在这个夏季进入“冬天”? “春”“冬”之辩难分晓
有人欢喜有人忧
“我不同意便利店陷入困局的说法。”零售商学院教授周勇听到这一消息后表示:“虽然上海的很多社区便利店近年来已经陆续撤离居民小区,有的便利店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不能因为个别便利店的不景气而否定整个便利店业态的发展。事实上,上海便利店总体的发展是很成功的,至少‘外国商业列强’虽然对上海虎视眈眈却也心有余悸。虽然便利店最终不一定靠规模取胜,但规模在目前是一种很厉害的屏障。台湾统一到上海与各家便利店企业谈合作事宜,结果无功而返。日本便利店企业进入北京就像进入了泥潭,如果到上海就会像进入了汪洋大海,因为内资便利店实在太多了。另外,上海便利店已经有了账面利润,虽然利润还非常低,仅1%左右,这与台湾便利店5%的净利润相比,差距很大。但有差距才有潜力,这说明内资便利店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方飞跃听到这一消息后甚至表现出了极大的气愤,“说本土便利店全面亏损是错的,没有道理。”方飞跃说,现在严重亏损的便利店几乎没有了,像好邻居便利店现在已经开到150家店了,等开到200家店的时候就可以赚钱了。
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企划部负责人韩结银在介绍河北国大便利店的发展情况时充满着一丝收获的喜悦,“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到205家店,每个店面都在100平方米左右,平均每天收入达到2008元左右,单店年平均收入达到四五万元,一般的门店运作半年就能赢利。”
据了解,河北国大便利店的服务项目现在已经达到近百种,仅充值卡一项的收入,去年一年就达到8000万元,预计今年可达到1亿元。尤其是自从河北国大开始倡导“绿色便利店”后,更加稳固了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便利店已有起色”的事例与“便利店身陷困局”的现象碰撞在一起,如一个旋涡,让人一时间更加难以判断便利店的走向。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零售业专家黄江明在不否认便利店已有起色的同时,也审慎地指出,便利店的发展时机还尚未成熟,因为这是一个业态之间竞争的问题,现在零售企业的人、财、物都被大型超市给“吸”走了,谁也不会腾出精力来做利润并不稳定的便利店,所以便利店要想有本质的发展变化,除非当大型超市的密度完全饱和之后。
那么,眼下的便利店就只能坐等时机了吗?
春种冬藏皆有序
灵活经营是妙方
等待无异于死亡。周勇认为,越是生死难料的时期越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一时期对于便利店来说,其战略战术的得当于否至关重要。
周勇说,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突破陈规,灵活经营。他认为,在中国,不同地区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便利店。中国便利店市场的主导模式应该由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能够满足最大多数日常居民消费需求的小型的食品零售商店,都可以叫做“便利店”,没有必要把便利店界定得非常严格。
周勇表示,有3种类型的便利店是值得关注的:一是社区型便利店。在超市并不是十分发达的地区,或者小型超市类型缺位的城市,这种便利店很有生命力。二是混合型便利店。 “伍元折扣店”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模式,店里不仅有均价5元的日用杂货,还有鲜肉、蔬果、大米、鸡蛋、豆制品、散装酱菜等商品,在店铺设计上采用了便利店的模式,用服务台收银加面售,人员非常精简。它实际上是一种吸收了便利店、小超市、折扣店、均价店等优点的混合型商店。三是邻里型便利店。位于里弄出口处、居民小区内、小型的沿街居住区中,几平方米1个店、每隔几十米就有1个店。这种店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甚至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便利、经济,还包括友善与亲近社区居民,店老板甚至叫得出全部顾客的姓名。易购365就是这类小店。
所以,便利店是最适合本土化发展的零售业态。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便利店,在比大卖场更广泛的区域内发展生鲜型、时尚型、服务型等多样化的便利店业态。比如,有些地方不适合开24小时的便利店,就不要勉强。中国这么大,有的一个城市就相当于国外一个国家,差异化特别显著,不可能只用一种模式,国家都可以实施“一国两制”,便利店就更可以“一业多态”。
他还强调,中国便利店发展类型不必拘泥于国外定义,以提供便利服务为特征,依附于弄堂口、家门口的夫妻店、烟杂店,作为一种“土便利”,与我国消费者的传统购物习惯是比较吻合的,他们与新一代的便利店将长期共存。多样化是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多样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便利店的品项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也不能照搬所谓国外的标准。中国需要自己的标准。
这一点,黄江明与周勇不谋而合,他说,像北京地区,凌晨1点到5点这段时间就很少有人外出买东西了,如果这段时间便利店仍然在遵循着所谓的标准在苦苦熬着,无疑就是在消耗自己了。
方飞跃则风趣地说:“打个比方,大卖场是外衣,便利店就是内裤。所以便利店在商品开发经营结构上要抓住年轻一族‘外食’的特点,体现出它的个性化。”
就这一点,韩结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有些人认为便利店一遇到大型超市就“直不起腰了”,其实只要便利店具有不断“新陈代谢”的功能,也就是不断地研发出新商品和新服务,满足追求新、奇、特的年轻一族的消费者的心理,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又是不敏感的,所以商家只要灵活掌握、运用得法,就能在强手之间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人不愿做像便利店这样的“小件”买卖,这为当下便利店的经营者们提供了机会。
“便利”含“春”微然露
“两江”“京沪”已闻声
方飞跃分析说,现在全国便利店的发展情况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最好,珠江三角洲地区已进入快速提升的阶段,上海进入了并购阶段,北京也已经处在从发展初期到快速提升的过渡阶段。
周勇更是信心十足地说:“中国的便利店很有发展潜力,我看好中国便利店,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诞生以便利店为主导业务的上市公司。”
如此看来,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并没有像有些人想像的那么遭糕。
但是周勇仍然提醒业界人士,便利店的盈利主要依靠服务,如最近上海可的便利成立了“宅配公司”,推出了“预购服务”,这是便利店的一个发展趋势,将会是便利店的一次革命。便利店是服务产业,不全靠商品盈利,便利店最值钱的是品牌、网络与支撑体系。
另外,目前便利店的成功在于规模,失败也在于规模,核心是管理。有些便利公司退出市场了,如上海的21世纪、超市发等,其实并不是经营上的问题,而是被人为地折腾死的。他说,我国大型便利公司经历了七八年甚至十余年的发展以后,依然没有重大转机的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摊子太大、过度竞争、定位摇摆、舍本求末、服务不好。
周勇认为,便利店是靠品牌与技术取胜的业态,便利店的竞争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始。虽然到处可见贴身竞争的便利店,但国际品牌还没有对内资便利店构成很大的竞争威胁,是自家人之间的争斗,无论发展环境、品牌形象、技术手段等,都还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便利店真正的竞争是:对特定品牌的“顾客信赖”;标准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持续服务与经营创新;物流整合与信息技术的支撑能力;糅合总部与门店各自优势的能力。从经营上来说,商品、服务与营销创新是关键;从管理上来说,物流信息系统与营运管理是关键。从整体来说,发展特许加盟,调动总部与门店两个积极性是关键。当便利店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一方面要依靠品牌吸引顾客,另一方面要依靠技术吸引加盟者。所以,便利店的成功最终将依靠品牌与技术,总部与加盟者两个积极性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便利店系统,但总部不是“警察局”,它是一个“提供服务”的机构。
从出生到成长,便利店这一业态已历经了不短的时日,这朵业内人士心头的“希望之花”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会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