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空气里偶尔飘来栀子花的香味,姆妈还在哄着过早醒来的囡囡继续沉睡下去。间或有早起的远行者在石库门的石板上留下轻快的脚步声,石库门还在睡梦中。“吱呀” 一声,弄堂靠外面的一家人先打开了大门。此时,石库门的一天才真正开始。随后有很多“吱呀”声此起彼伏出现在弄堂中,有烧水做饭的,生煤球炉的。在逐渐沸腾的石库门中偶尔还能听到卖花女清脆的“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
这可能是半个多世纪或几十年前常见的场景。
通常最早开门的这个石库门人家同时还开着一家杂货店,靠近路边的店总是能够帮助解决路人和弄堂邻里的日常柴米油盐、针头线脑的需求。丈夫进货,老婆收钱,门面不大,生意全靠街坊邻居支撑。这样的杂货店历来都被上海人冠以亲切的称呼“夫妻老婆店”。
而这种当年给无数上海市民带来方便的杂货店正在逐渐被“正规军”——连锁便利店的超市给收编。自从13年前开始,就有了新的店铺开始深入上海人的生活。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在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 而1995年1月,上海牛奶公司开设的可的食品便利店是上海人记忆中最早的便利店。不过一开始光顾的人并不是太多,“可的”的东西通常比夫妻老婆店或食品商店贵几毛钱,虽然开在弄堂附近,但总还是有人愿意走更远的路去找寻更便宜的东西。
在十几年后的上海,这种便利店已经遍地开花,只要不是特别偏远,通常出门走路5分钟~10分钟就有一家便利店,最重要的是这是24小时营业的。
一次与一上海人闲谈起,当初如何接受比超市或其他店贵几毛钱的便利店时,得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牛奶公司自制的蛋糕、蝴蝶酥和各种招牌糕点在便利店都可能买到当天新鲜的,而夫妻老婆店的容易过期。你要晓得,牛奶公司自己的门店并不多。而且到点就会关门。去周边的便利店购买,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一旦被接受,便利店就成了上海人生活中的一分子。作为内地最早有便利店,目前看来网点也是国内最多的城市,上海人一度去外地时很不习惯:没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似乎让生活少了很多随意,也许他在旅途的间歇停留中不一定需要半夜买烟和零食,凌晨买糕点,只因为“没有”而已。
如今中国的一线城市很多都已经有了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但看起来,顾客们很多时候是冲着购买食品饮料等日常消费品比较方便而来,即使是这些商品的价格比大卖场稍贵。这些便利店的扩张,似乎满足的是人们对以食品为主的日常消费品的满足。而我们现在已经能够买到小小的报刊架子、手机充值卡。近一两年来还出现了自主还款的小终端。
这样看起来已经很便利了,但是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却发现那才是真正的“便利”。有这样一组数据:7-11便利店在日本拥有9000多家门店;罗森也有7600多家门店。作为24小时服务的便利店,他们在提供公众服务的机构关门后,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便利性。比如大商店、银行、邮局等机构。
慢着……日本的便利店究竟能够提供多少服务?复印、冲洗照片、发传真、干洗衣服、代销报纸杂志、搬家送货、速递业务、车船旅馆预约、票务服务等。甚至还有人预测,未来很快可以在日本的便利店里买汽车了。
其实研究者早就发现,便利店的发达扩张,凭借的不是商品零售,而恰恰是多附加值的服务项目。便利店的“便”是多种服务上。仅从每样商品单价上来赚钱,这对便利店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