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尽管京沪地区的便利店发展相对迅速,有的地方甚至在数量上已经相对饱和,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对于二三线城市,便利店发展的潜力更大,但由于受到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市场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其风险也相对较大。 本报记者 王 越/摄
尽管京沪地区的便利店发展相对迅速,有的地方甚至在数量上已经相对饱和,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对于二三线城市,便利店发展的潜力更大。
超市发退市了、罗森收缩了、7—11的战略调整了、全家的豪言壮语也渐行渐远……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似乎总是伴随着亏损与争议在前行。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便利店的效益状况并不乐观。
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国内便利店业态发展最为成熟的上海,去年1月至11月份,该市便利店的销售出现了多年来首次同比下降的态势,下降幅度达到8.3%。
但有趣的是,即便这样,仍然难以阻止国内外零售大亨们掘金便利店行业或者进一步扩张的步伐。
2008年年初,Tesco 在上海首次试水Express便利店,并于去年年底已开出了6家店面;2009年4月,台湾统一集团携手7—11也正式登陆上海,并声称3年内将在上海开设165家门店,4年开始获利,5年内门店总数达到300家;即便是全球零售业老大的沃尔玛,也开始搅混水了,准备5年内在华开出1000家便利店……
无独有偶,也就在今年年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通过对特许经营的42个行业和业态的发展走势进行调查与预测,并发布了行业景气报告。报告显示,除了儿童教育培训、食品营养品零售、婴幼儿用品、网上购物和中式快餐被普遍看好外,便利店也首次上榜。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尽管京沪地区的便利店发展相对迅速,有的地方甚至在数量上已经相对饱和,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对于二三线城市,便利店发展的潜力更大,但由于受到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市场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其风险也相对较大。
京沪地区质量提升仍有空间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便利店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其中尤以上海为甚。
早在2002年,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就曾撰文表示担忧,上海便利店已接近3000家,行将饱和;而截止到2008年年底,上海各品牌便利连锁店约6000个,其中市区约占2/3,市外约占1/3。上海的便利店仍在进一步扩大。
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前,上海便利店将达到1万家。如果以上海1700万常住人口计算,则意味着平均每17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这已远远高出美国、日本3000人/店的网点密度。
该人士分析认为,便利店是一个靠规模与选址取胜的业态,规模化可以减少相对的管理成本,选址能降低开店成本与经营成本。但在上海,关乎便利店企业生存的这两个主要变量似乎都没有多大的空间了。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也认为:“上海的便利连锁店已趋于饱和,参与上海便利连锁店竞争的企业本来已经够多了,这个市场只有这么大。最终的结果是,有人继续玩抢椅子的游戏,有人退出游戏。”
换句话说,上海便利店是强者的竞争。但作为首次在中国试水便利店业态的TESCO还是来了。
为什么?TESCO中国区副总裁庄南滨表示,首先,按照TESCO的标准,上海还有很多适合便利店发展的地方,他不认为上海的便利店已经饱和了。“即便数量上饱和,但上海便利店普遍存在质量提升的空间,这也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庄南滨认为。
据了解,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尽管目前上海便利店已经有了账面利润,但仅在1%左右,这与台湾便利店5%的净利润相比,差距很大。
庄南滨坦承,虽然上海是中国便利店发展的样板城市,TESCO也很想在此摸索出Express便利店在中国大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模式,但不能否认,目前包括上海在内,全国的便利店普遍都存在价格比卖场高、食品安全没法保障、商品丰富度不够的窘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便利店既有的优势。
庄南滨还认为,单纯的便利店业态是很难发展的,必须依赖大卖场或者综超的发展而发展。庄说,Express便利店依托TESCO在中国60多家大卖场,既能享受统一、规模采购带来的价格优势,又能凭借大卖场的物流配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新鲜,同时还能依托大卖场上万种商品的丰富度,在便利店有限的空间里随时陈列出消费者最喜好的商品。
和TESCO便利店发展一样,作为后来者,资源共享也成了统一集团最大的优势。
据了解,在上海,统一超商除了7-11外,还有星巴克、Afternoon Tea等9个不同事业品牌,并形成了完整的资源共享机制。比方说,,其松江的仓库可以同时服务于星巴克、7-11。另外,统一在内地还有15家食品厂。
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北京的便利店的竞争不如上海那么惨烈,但情况也比较相似,目前都已进入品牌整合的阶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便利店的并购或许会成为一种趋势。
庄南滨也私下里向记者透露,目前TESCO的便利店仍处在摸索阶段,暂且没有具体的开店计划和盈利目标,但一旦成熟,那可能就不是几十家几十家的速度了,很有可能是以百、以千为单位了。当然,并不排除并购的可能。
二三线城市市场潜力与风险并存
如果说京沪地区的便利店已提前进入一个成熟并购期的话,那么二三线城市则是便利店亟待挖掘的处女地。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受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因素限制,近些年便利店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效益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超市的创新经营,延长了营业时间、与社区的关系更密切、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服务,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便利店的市场份额。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年初协会《2009年特许行业景气度调查报告》里,便利店依然受到了众多加盟商的追捧。裴亮说,“尽管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但至少也说明这种业态的发展潜力。”
而事实也证明,便利店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势头和发展空间都很不错。
据日前发布的《2008年中国连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便利店在内的超市业态无论是在销售总额还是利润增长上,其增幅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尤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三线城市不但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而且还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据裴亮介绍,河北国大2008年无论在销售增长还是在门店增长上同比增长都在20%以上,还有山西金虎便利两项同比增长也分别为18%和30%。尤其在一贯都有便利店传统的广东东莞,尽管其喜洋洋便利店规模不大,但增长速度均在90%以上,业内实在罕见。
而据河北国大连锁总经理于树中透露,河北国大准备今年再逆市开店200家,争取早日做实河北市场,走出河北市场。
业内分析人士也指出,便利店之所以在二三线城市受宠,一方面与二三线城市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人普遍都相对谨慎了。便利店前景可期,而且投资规模不太大,应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不过,裴亮也提醒,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潜在的市场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作为特许人,如果要进入一个新鲜的二三线城市,一定要有足够的培育市场的心理准备。而对于加盟商,选择运营时间长、品牌信誉好、商业模式好的品牌企业可能会更好。尽管可能加盟费稍微高一点。
找准定位便利店不变的准则
不管是在京沪的强者对决,还是在二三线城市的垦荒,作为便利店,一定不要盲目照搬国外的一套,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模式,这才是便利店动态发展中不变的准则。
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表示,在中国,不同地区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便利店。便利店市场的主导模式应该由消费者来决定,能够满足大多数日常居民消费需求的小型的食品零售商店,都可以叫做“便利店”,没有必要把便利店界定得非常严格。
据周勇介绍,国内目前有3种类型的便利店是值得关注的:一是社区型便利店。在超市并不是十分发达的地区,或者小型超市类型缺位的城市,这种便利店很有生命力。二是混合型便利店,比如说“伍元折扣店”。它实际上是一种吸收了便利店、小超市、折扣店、均价店等优点的混合型商店。三是邻里型便利店。这种店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甚至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便利、经济,还包括友善与亲近社区居民,店老板甚至叫得出全部顾客的姓名。易购365就是这类小店。
便利店是最适合本土化发展的零售业态。周勇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便利店,在比大卖场更广泛的区域内发展生鲜型、时尚型、服务型等多样化的便利店。比如,有些地方不适合开24小时的便利店,就不要勉强。
周勇还强调,中国便利店发展类型不必拘泥于国外定义,以提供便利服务为特征,依附于家门口的夫妻店、烟杂店,作为一种“土便利”,与我国消费者的传统购物习惯是比较吻合的,他们与新一代的便利店将长期共存。便利店的品项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也不能照搬所谓国外的标准。中国需要自己的标准。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江明也感同身受。黄说,像北京地区,凌晨1点到5点这段时间就很少有人外出买东西了,如果这段时间便利店仍然在遵循着所谓的标准在苦苦熬着,无疑就是在消耗自己了,最后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