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蛇口,红荔,梅林片区,出现了三家名叫“惠选”社区便利店。其看似普通的亮相背后则有著很大的来头,这是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国内试运营的社区便利店。不仅仅是沃尔玛,家乐福,TESCO,永旺等零售巨头都已经或准备在中国涉足便利店业态,而全球最大便利店7-11也加快了其开店步伐。
一方面是大型商业整体发展放缓;另一方面则是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经济”如火如荼。生存于城市巷口夹缝中的便利店,以其“孝灵,便”等特点被称为“巷口市潮,而在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下,这种特色也显示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使得零售巨头纷纷杀入这种业态。
零售巨头争相“瘦身”开“斜店”
发迹于北美,盛行于日本的便利店似乎要在中国焕发“第二春”,关注一下近期的零售新闻,扑面而来的就是各大国际和国内连锁零售巨头在“巷口市潮”的“大动作”:一向以大型卖场形象示人的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在深圳社区开出了三家小店,预示著其正式进军中国便利店市场;同样在形象上“瘦身”的还有家乐福,早在2006年,其立足社区的迪亚天天折扣店就已经登陆中国;2008年,世界第三大零售商TESCO的新业态TESCOEXPRESS(乐购快捷店)登陆上海;近日,日本零售巨头永旺集团宣布,旗下的便利店品牌ministop将于2009年夏天在青岛开设第一家店,并计划逐步向整个山东以及更多地区扩展;另一家日本便利店连锁企业全家(FamilyMart)计划在今后1年内将其在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店铺规模扩大一倍。
在沃尔玛,家乐福等转战便利店业态的时候,全球最大的便利店7-11也没闲著,一改其往昔低调稳健的形象,加快开店步伐,在上海新开分店后,还深挖北方市场,潜入天津。据悉,其在广东的开店速度也将“提速”。
现在仅仅在深圳,已经云集了7-11,百里臣,万店通,沃尔玛惠选等多个中外连锁便利店品牌,连锁便利店规模达近千家,渗透到全市大街小巷,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区,便利店甚至是一店连一店。便利店这种第四业态的生机由此可见一斑。
“灵活,方便”特色造就强大渗透能力
事实上,本土的社区便利店这一业态已存在10年之久。仅华润万家在北京就有30家社区店。只是国内普遍把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的便利店,3000~4000平方米的综合超市统一划为社区便利店。而近几年便利店的突然火爆在于消费市场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
近几年,连锁零售超市这种大规模粗犷式的圈地抢市场,虽然达到了向规模要效益的目的,但毕竟还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便利店的业态特性,决定了其强大的市场生存渗透能力,在大卖尝大商业中心强大市场辐射能力的盲区,依然能找到“巷口市潮”充分发展的潜力。有专业人士认为,金融危机为便利店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温床,金融危机形势下一些大型的投资项目被搁浅,大家普遍认为便利店是一种投资有限,而发展空间无限的投资项目,所以出现了一阵便利店的投资热潮。
深圳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认为,深圳乃至全国便利店领域存在市场空当是零售巨头进入的主因。他表示,便利店的特色在于为顾客提供购物的便利和快捷,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关注时间成本的都市人成为便利店消费的主要人群。但现在深圳乃至全国的便利店都处于起步阶段,远落后于美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事实上,深圳等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具有发展便利店的经济基础。
社区便利店能否叫好又叫座?
在消费市场普遍低迷的状态下,便利店的如火如荼成为一大亮点,但是这第四种业态能否叫好又叫座还有待于市场的检验。
事实上,几年前沃尔玛就在中国尝试过邻里店,家乐福也做过生鲜超市“冠军超市”,但都不算成功。这也能看出在国内大卖场领域高歌猛进的零售巨头们在社区便利店领域还是尝过败仗的。就连连锁专家7-11也并非一路顺畅,6年前,其宣布3年之内要在华北地区完成1000家店的目标,6年后,7-11在北京的店不超过百家,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使其在北京亏损多年。
记者也看到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便利店有80%左右的单店是亏损状态的。其原因在于企业开店数量不够,成本偏高等等。花涛表示,虽然目前深圳以及内地的便利店刚刚起步,但与香港相比,内地便利店的铺租还是较高。此外,价格相对偏高,人力成本,物业成本都比普通的夫妻店高是导致便利店生意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虽然单店规模小,但便利店仍具有大众零售业向规模要效益的特色,只有开店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总部机能,实现规模效益,而这需要考验企业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花涛还认为,便利店要做好,还需要在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要不断学习国外以及香港的便利店经营管理方式。而7-11的成功也依赖于此,其在鲜食,商品及服务上都为顾客带来了全新的零售体验特色。而在日本,中国香港的便利店,越来越多的增值服务为便利店带来的不仅仅是客流更是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