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同济大学一名在读研究生的邮件,他问我:大型超市与百货公司等业态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得都不错,惟独便利店外资在大陆屡屡受挫,在零售本土化过程中,究竟什么是“中国市场条件”,在这个条件中的哪些方面影响了外资的发挥?
为什么有些外资进来以后发展得好,有些发展得不太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业态、不同地区、不同公司由于情况不同、策略不同、合作伙伴、进入时机不同,导致发展结果完全不一样。如上海超市行业,最初进入的是百佳、顶顶鲜、八佰伴等中小型超市,合作伙伴是区级公司,当时外资超市发展受到店铺数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国内连锁公司在学习外资过程中快速发展,很快掌握了行业的主动权,最后迫使外资超市全线退出上海市场。但在百货行业尤其是大卖场等大型零售业态,外资就比较成功。百货虽然是中国大陆传统零售中最发达最普遍的业态,但传统百货的商品结构、经营方式、服务状态与购物环境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自身的没落为外资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大卖场等零售业态在中国的成功,是零售创造新生活方式的最成功范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大型卖场的诞生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购物场所,更重要的是改变着人们就近便利购物的生活方式,因而,这一业态的出现也曾经对传统小店造成了沉重打击。中国人就是喜欢大,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挤,喜欢集中购买,大购特购,购有用与无用之物,把购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手段。大卖场迎合的正是国人的这一消费心理。但后来人们渐渐感到:大卖场根本不好玩l不方便、路远、停车难、结算排队等候时间长,内部环境差,吆喝声广播声太刺耳,服务人员看不顺眼,商品档次与顾客档次越来越低等等,于是有一部分顾客转向百货公司,并出现了为迎合高端顾客需求的“高端超市”,如上海的“城市超市”。
当城市中的大卖场开得贴身竞争的时候,便利店出现了。这个时候消费者已经深刻接受了低廉而粗旷的大卖场作风,对于精细而高价的便利店一时很难接受。再说便利店由于受成本上升的压力较大而大量使用“4050人员”,服务上普遍缺乏生机与活力,服务形象很不理想。顾客基本上把便利店看作是小超市。
其实,便利店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自身特点,以下三点特别明显—是发展速度不同,中国大陆是快速发展,其他国家与地区是缓慢发展。这一点形成了中国便利店的最大优势——市场占有率与占有面都很高;如在上海截止2008年底,在4286家市内便利店中,三个外资品牌便利店只有568家店铺,占店铺总数的13%。另一方面,由于急速发展导致国内便利店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很理想,二是先导业态不同,中国大陆便利店的先导业态是超市大卖场,但在国外便利店本身就是现代零售业态的先导。这一点也是导致顾客没有真正接受便利店业态的重要原因。如果便利店先入为主,发展情况就会很不一样,但这又受制于经济与生活水平。在全国各地,便利店更是形式各异,其基本特点是各式便利店大部分只是装有收银机的传统小超市。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其实并不多,三是特许加盟比例不高。目前上海市内便利店的加盟比例不到40%,而且以委托加盟或叫内加盟为主。在中国台湾的7-11便利店,这个比例超过85%。但是全家与罗森的加盟比例则分别达到了50%与79%。为什么?这与公司的经营体系比较健全、经营业绩保障能力比较强有密切关系。
本土企业在本土占尽了先发优势,关键是“地盘优势”,这属于“资源型优势”,主要不是“智力型优势”。本土公司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各种各样的便利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遍地开花,甚至连那些根本不适合开发的商圈里也开出了便利店。简直是发展到了“见缝插针、无孔不入”的地步。所以,统一集团尽管获得了在上海发展7-11便利店的特许权,但其发展过程注定要经受磨难。虽然统一集团超商事业部的高官在上海走访本土便利公司的时候曾放言说:便利店最终不是靠规模取胜,而是靠体系与技术取胜。但是,没有地盘与最基本的规模,一切全是扯淡,体系与技术也没有用武之地。当然,对本土便利公司来说,有没有未来的关键是要在拥有资源型优势的有利条件下,尽快培育“智力型优势”,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持续发展与有效发展的能力。
对零售以及零售业态的研究常常落后于实践,特别是在中国。零售行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属于小行业,这个行业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经验,三是注重稳定。但到了现代,零售行业则出现了三个新的特点:一是连锁化,二是国际化,三是技术化。这三个化的出现把零售从小业主蜕变为大富豪,沃尔玛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小行业中出现了大企业。面临经济危机,大家都觉得零售的冬季到了,甚至担心零售会死掉一大批。这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但是我觉得,零售是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死亡的,城市或农村,一个店铺的关闭将预示着另一个新店铺的开张,这正如宇宙所发生的,一切都只是转变。
在中国无论做研究还是做咨询或是做企业,有一点绝对不能忽视人群的力量!有一年,上海用补贴的办法想让民工留在上海过年,以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没有想到结果是交通压力反而更大了!为什么?民工不回家,民工家属到上海来团聚了。因为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天大的事,亿万中国人辛苦一年都盼望着——回老家过年,这是所有中国人最普通的期盼。我也一样,在企业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回学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利用假期——回老家与父母一起过年!中国的所有问题皆源于人口与人群问题,而政府早就关注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中国做研究,最大的研究就是要关注政府与百姓会如何互动。
另一方面,如果针对便利店这个业态,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生活方式、法律环境、气候条件等这些因素,都是值得考虑的。中国便利店的类型很多,不要简单地用国外的定义来区分中国的店铺。
当然,就任何一种零售行业来说,店多可能是优势,但并不是必然的优势,有时候恰恰相反,是劣势。如美国星巴克,英国的玛莎,去年都在关店,就是因为以前开店太猛。道理虽然是这样说,但要真正能控制自己却很不容易。中国式的零售发展模式是在自我冲动与自我约束中成长起来的,两者平衡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