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年末,盘踞北京5年的7-11高调宣布进军上海后的扩张战略,统一企业集团总裁林苍生放出豪言,7-11三年将在上海开出165家“据点”,四年开始获利、五年要开出至少300家店。 据北京市商委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各种社区超市便利店达到1300多家,同样是便利店连锁企业,2008年上海的门店规模已经达到6000多家,仅仅是数量上的对比,目前,北京便利店规模远远不及上海。
便利之窘 从便利店的发展规律看,每3000人就需要一家便利店。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人口2213万人,如此计算,北京至少需要7300家便利店。按北京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直观地来看,北京便利店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据北京市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现在北京社区商业更多的还是夫妻店、小日用百货店数量众多,这些不属于便利店,却承担着便利之责,成了北京便利店发展的强大竞争对手。 如今的北京便利店不仅数量上难说“便利”,就是盈利上也陷窘境。据北京市统计数据,2008年北京规模以上便利店年营业额达到18亿元,910家门店的平均面积有120平方米,年平均营业额只有198万,基本处于无利或微利状态。尤其是24小时便利店情况更甚。 记者也走访了京城近20家24小时便利店,在北京望京广顺南大街路边的一家便利店,虽然牌子上写着24小时营业,但每晚10点后就已大门紧闭了。一位姓李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晚上顾客太少了,如果24小时开着,电费、员工的倒班费加起来,成本很高。” 记者调查的18家24小时便利店中有5家不能坚持24小时开业,尤其是冬天,关门更早。24小时开业的13家便利店,其盈利情况也不容乐观。团结湖社区一家便利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月基本固定收入有3000多元,如果是名牌加盟店,每月还要向总部交钱,挣得更少。”这很能代表了众多24小时便利店的经营状态。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社区常住居民抱怨:“便利店还是不够,很多小区都没有便利店。” 消费者抱怨便利店太少,而便利店却经常“吃不饱”,京城便利店遭遇“市场不对称”的窘境。
生存之困 对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信息部主任杨青松主任是这样看北京市场的:“北京便利店目前发展的不温不火有其外部原因,包括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北京冬天冷,室内外温差大,室外活动不方便,与便利店发展相对较成熟的上海市场相比,北京顾客夜间购物的习惯还基本未成气候,这样的条件阻碍北京夜生活氛围的形成,也就使便利店发展条件缺少了一块。再加上便利店商品价格普遍偏高,比一般超市高出10%至15%,许多居民难以接受。” 他进一步分析说:“目前北京的便利店大部分采取通过自有配送体系完成货品配送的运营模式,一般便利店网点设置较远,不少便利店配送体系只对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店采取每日配送,对一些店址较远、经营状况一般的店面则多采取“隔日”送货的方式,这离便利店‘一天两次配货’的物流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物流跟不上对于全中国的便利店来说都是一处硬伤,不只是北京。”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北京便利店的致命弱点,就在于缺乏特色。” 便利店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让人更方便快捷地选择所需商品,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才是便利店的最大优势。尤其是针对24小时便利店来说,这种影响更加突出,一位业内专家曾指出:“冬季的寒冷和夜长令便利店24小时的营业时间很难达到,所以现在快客、7-11都在考虑‘变种’”。
突围之道 对于北京便利店今后的发展情况,杨青松认为现状暂时不会有大的改观。 他说:“在欧美,24小时便利店是夜间惟一正常营业的零售场所,但是在国内,晚间各种大卖场、超市、百货店都在争夺24小时便利店的客流。” 除了便利店自身条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北京的自然环境条件也严重限制了便利店的发展,北京居民的便利消费习惯暂时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且,夜间多种零售经营场所同时竞争的外部环境也不会很快得到改善,众多的竞争对手会极大地压缩便利店的优势时间段,北京便利店面临的发展压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比较大。 当然也不能就此判定北京便利店的发展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吕一林教授说:“连锁便利店能在北京发展起来就说明有这个市场需求,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时间观念的增强,这种不用排队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小店,会有发展空间。” 窘境下的北京便利店如何突围?目前,一些连锁便利企业的思路是通过规模和数量来突围。上海快客便利连锁店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网点的扩充,形成规模优势,做好北京市场。好邻居相关人士也表示,通过继续加大网点的发展力度,支撑长远发展,并最终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有业内专家指出,便利店与其他零售业态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即食食品比重大,顾客通过简单的加热加工就能食用。第二,服务多元化,如代售票务、报刊、代冲胶卷,甚至提供家政服务、免费打气等。第三,所售小商品具有新奇特的特点,引领时尚。第四,生活必需品占商品主导地位。而目前国内一些便利店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短板,不少便利超市试图给居民区里的所有人服务,结果却事与愿违,在价格上不敢比超市高多少,服务上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缺乏吸引力。下功夫做好这四点才是北京便利店的突围之道。“便利才是便利店行业的品牌,不能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的便利服务,便利店企业的品牌就不复存在。” 洪涛认为,便利店行业也开始出现细分现象,今后专业化、特色化将成为便利店的一个发展方向,特色是便利店必需补上的一课。 深耕北京市场5年的7-11选择进军便利店已接近饱和的上海市场,却暂搁了规模尚不足上海一半的北京便利店市场,这不得不让北京的便利店思考如何突围,环境影响固然很大,自身条件改善才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