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炒肉都可以在世博园区内卖出120元钱的价格,世博园区内开设的每一家便利店都被踏破门槛,这是世博会前三天的场面。
世博会给园区内的零售商带来了开门红,但之后人流的波动,也让一些零售商开始担心,这场世博盛宴,自己能分食到的究竟有多少。
园区预期零售总额21亿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参观人数达2250万人次,公共区域商业零售面积近3000平方米,各类世博商品销售总额达237.2亿日元。此次上海世博会公共区域零售面积(不含演艺中心)约为1.3万平方米,预计参观人数7000万人次,规模远大于爱知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商业管理服务部部长林声勇此前对外表示,园区内人均消费世博纪念品、礼品预期为30元,预期零售总额为21亿元。其中公共区域零售约占50%,约10.5亿元,平均每日每平方米零售业绩可达380元。
面对巨大的商业零售蛋糕,各零售企业自然不能眼睁睁看其旁落。
沪上知名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百联集团,可谓是占尽了“地利”的优势。从去年7月开始,百联电子商务公司就与上海邮政合作,向1600万联华OK会员销售世博会门票,几个月内预售世博会门票16万张。
作为世博特许商品的销售单位,百联集团还开设了2000家世博特许商品销售网点,并在世博园区开设了15家特许零售店,同时也承担着65亿元特许商品销售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百联集团旗下的罗森便利店还进驻世博园区,和全家以及联华超市旗下的快客便利店一起分享巨大客流。
联华超市新闻发言人孙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进驻世博场馆将对我们的品牌起到提升作用。”
人流和盈利之惑
抓住了世博的机遇,商家们盼望的就是每天尽可能多地接待游客,从而提升销售业绩。但世博开园前期的客流量没能达到预期。
公开统计资料显示,世博会前三天指定日实际到园人数分别为20.4万人、22.18万人、13万人,平均每天客流量不足20万人,而5月5日的一场阴雨天气更是让世博园区接待入园人数锐减至8.56万人。
尽管随后几天的游客数量重新回到10万以上,但是这一数字仍然低于此前的预期。按照之前官方预测的7000万人次算,184天的世博会会期,平均每日进园人数应保持在38万人次左右。
除预期客流减少外,由于租金等成本高昂,商品售价过高,在园区内往往可以看到游客们在流动饮料售卖点购买饮料,甚至自带餐点。这显然不是园内商家所愿意看到的场面。
5月10日,林声勇就相关问题做出了回答。
林声勇表示,“通过试运行阶段的测试,我们在餐饮价格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现在世博餐饮的中低档消费餐饮比例占到了85%,人均消费也从原来的45元降至38~42元。”
即便人流量不如预期,但世博园内的便利店仍有不错的业绩。孙明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联华旗下的6家快客便利店在开园一周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超过600万元的销售业绩。
园区外巧沾光
在世博试运行期间看着竞争对手纷纷进驻世博园区,经营上海7-11便利店的统一超商(上海)便利有限公司运营长苏嘉麒既着急又失望。但是世博开园10天之后,苏嘉麒仔细发现7-11有着歪打正着的妙处。
“不是只有进驻世博园区才能享受到世博带来的客源。从去年进驻大陆市场之后,我们已开始关注世博商机。我们在世博园的几个出入口开了几个点,包括了几个重要的地铁站点。其中一家门店是在徐家汇路和蒙自路附近的地铁站口,布局一年至今销售额有了30%~50%的成长。”
针对园内开店的优势,苏嘉麒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重点还是服务和配送的问题,如果(在园区内)做不好反而有负面的效果。另外进驻园区的租金是很贵的,一些企业最终获利可能并不理想。”他表示,在世博入口附近开店,不仅仅可以分享到世博的客流,周边社区和公司人群同样可以带来不错的业绩。
在苏嘉麒眼中,“不论是否进驻世博园区,最终吸引到消费者的是服务和品质。一般来说,企业不会因为进入世博园区,就在今后的上海零售便利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但孙明指出,进驻世博会是公司战略布局,公司非常希望自己的品牌被全世界游客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