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有名的便利店,怎么说关就关了?”日前,家住亚太商谷的高杉看着自家附近已经关门的两家罗森便利店,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两家罗森便利店,一家已经空了,另外一家正在装修,将变成一家餐馆。
自2008年便利店行业经历开店潮后,一波声势更为浩大的关闭潮似乎正在涌来。近日有消息称,全球最大的便利店7-11,在上海和广州关闭了30多家店。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重庆便利店行业也暗潮涌动,有的已经关店或放缓了步伐,有的却仍坚定地走着扩张之路。
现状
多家企业开店数未达预期
便利业巨头罗森是带着“3年开300家店”的豪情壮志来重庆的。今年4月,本报推出《疯长的便利店 蓝海还是苦海?》报道时,商报记者曾专访了重庆罗森便利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中让司。当时,他向商报记者表示:“今年罗森在重庆将开100家店。”
如今,2012年即将过去,罗森当初设定的目标并未达到。昨日,商报记者在重庆罗森官网看到,截至2012年11月28日,罗森便利店在重庆仅开到了第57家。而这57家店,还包含了已经关闭的店面。
昨日,商报记者在亚太商谷看到,这里的两家罗森便利店,一家已经空了,另外一家正在装修,将变成一家餐馆。
“罗森已经关了20多家,包括亚太商谷那两家,目前正在营业的仅有30余家。”重庆便利店行业一资深人士向商报记者透露。
昨日商报记者向重庆罗森便利店相关人士求证时,对方称,亚太商谷这两家店属于“店面合理调整”。对于已经关闭20多家店面的说法,该人士表示:“这肯定是不真实的。”但他拒绝接受进一步采访。
调整店面和收缩战线,在重庆便利店行业已表现得十分明显。
曾高调入渝、连锁店一度发展到十多家的西购便利店,已经将所有店面卖给员工。其相关负责人曾对商报记者表示:“西购长期处于不赚钱的状态。”
重庆另一便利店品牌负责人今年4月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21家店,未来每个月将新开3家,争取到年底达到50家左右。”但昨日,该负责人向商报记者透露,目前店面仅有28家,低于预期。
重庆可购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彪也曾表示,年底前,重庆的可购便利店将从30家增至80家。昨日,赵彪告诉商报记者,目前可购已开了72家。
本土品牌仍在扩张
尽管不少便利店正在关店或收缩战线,但仍有不少企业正在扩张。
南岸区康德国会山,两家名为若家的便利店近期悄悄挂牌经营。公开资料显示,这家今年下半年刚刚成立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企业,正在大规模招聘人员。
昨日赵彪表示,今年可购的开店计划未达到预期,但明年仍会扩张。明年将重点发力区县市场,计划明年中旬在万州、合川和永川开连锁便利店,但具体数量不便透露。
“一些便利店做不走,倒了,又会有新的店冒出来。”谈及行业现状,我市最早涉足便利店行业、目前拥有十多铺、十分利和钟秀丽这三大连锁品牌的重庆十分利商行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政纲向商报记者表示。
1994年涉足便利店行业以来,李政纲除了在主城扩张,还在农村大力发展便民店。昨日,他告诉商报记者,目前他旗下的连锁店总数为60家,计划明年新增90家。
原因
成本上涨蚕食利润空间
在采访中,商报记者发现,便利店行业收缩战线的主要原因,在于日益高涨的运营成本不断蚕食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房租和人力成本,是便利店行业最大的成本负担。”李政纲说。
首先是房租。便利店多集中在写字楼区域、主要商业区、大型社区出入口以及一些新兴商圈。便利店对人流量的要求相对较高,选择的也多是繁华地段,因此房租是其成本支出中的“大头”。
“繁华地段房租太贵,偏僻的地方销售额又不行。”赵彪向商报记者表示,可购最贵的一个门店,房租每月近3万元。
李政纲也表示:“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租金和去年相比涨了30%~40%。仅此一项,一个月就要多开支2000元。”
人力成本的上涨也让便利店很头疼。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零售企业的人工成本增长19%,2010年上半年则只增长了15%。
“半年前,1500元一个月可以招到人,现在最低要1800元。”赵彪说。
李政纲也告诉商报记者:“一般一个便利店需要5名员工,算下来员工工资一个月就要多支出1500元。”
此外,物流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可购有自己的物流中心,但物流配送仍处在亏损阶段。物流在我们的成本比重里占了30%左右。”赵彪说。
李政纲给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相比半年前,一间60平方米的便利店,一个月的房租、人力等成本支出增加了约4000元。
便利店在销售方面情况如何?日前市商委组织召开零售业开会,一名与会人士向商报记者透露:“便利店行业的许多老板都表示,销售额与去年基本持平,有些还有所下降。”
自救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来自市商委的数据显示,重庆每年的商业零售额增长率在20%左右。而戴德梁行研究顾问部曾对重庆便利店市场做的分析认为,平均每拥有3000人的社区,就有一家便利店的市场需求;未来重庆主城区按规划将达1000万人口,照此推算,对便利店的最低需求有3000多家。
在采访中,多位便利店负责人均向商报记者表示,重庆便利店市场前景广阔,现在面临的是3~5年的市场培育期。如何度过培育期?商报记者了解到,已有便利店开始通过降低成本、发力细分市场等方式自救。
“在降低成本方面,我们有几大举措。比如物流配送,将时间从白天调到晚上,司机一晚上可以多运两次;重庆货源成本不断增加,我们正在实施从外地调货到重庆;现在的新店都使用LED灯,虽然价格高,但一个月可以节省电费五六百元。”赵彪说。
李政纲则瞄准了细分市场:“十多铺主要是开在商圈周围,目前已有28家店;十分利定位在社区,已经开了30家;钟秀丽是女性美妆便利店,上个月第一家在綦江开业,明年将推广到主城区,开30家左右。”李政纲说。
除了细分市场,李政纲还打算在明年推连锁加盟。“对管理公司而言,将能够很好地转嫁成本压力。”李政纲说。
新闻纵深
如何在行业洗牌中生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1年中国特许加盟行业投资景气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45个行业和业态中,便利店的投资回报处于较低水平;在近两年内并购和整合将会比较频繁的行业中,便利店排在第二位。报告认为,经历2008年以来的开店潮后,便利店将进入门店租赁到期的集中阶段。这意味着,连锁便利店企业已开始进入洗牌阶段。
便利店如何才能在行业大洗牌中笑到最后?
“便利店首先要解决适应当地‘水土’的问题。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合理调整运营时间,因地制宜地进行货源品种的规划。”重庆市品牌协会副会长韩昆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便利店的经营理念有些僵化。同一品牌的便利店,在不同的地段,营业时长这些不一定非要统一”。
此外,拓宽渠道和丰富宣传手段,也是便利店急需完善的事情。“便利店可针对店铺周围的消费者,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制定如免费送货等相应的促销措施。”韩昆说,还可以考虑通过微博等加强宣传力度。
昨日,重庆市品牌协会秘书长张锐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力发展异业联盟,是便利店以后的发展趋势。对于便利店发展环节中关键的物流配送,便利店的管理者不可全面开花,要以一个区域为中心,逐渐向外围辐射,在降低物流配送和信息化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形成集聚效应。
韩昆则认为,校企合作是降低人力成本的一个不错的途径,此外,还可以考虑丰富业态,通过网络辅助的方式进行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