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便利店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超市和百货店,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不过这种情况尚未在内地市场发生。据我所知,内地绝大多数的便利店品牌都没有实现真正的盈利。
对于便利店来说,如果要追求短期盈利似乎也不难,只需在物流设施、信息系统、网点开发、商品开发和运营管理的投入上尽可能地压缩成本,应该就可以做到短期盈利。但是这样的便利店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对比国内便利店与外资便利店的差异,首先是国内的企业冷鲜物流都比较缺乏,信息系统的管理分析工具也比较简单;而且对网点的评估很粗糙,门店的装修布局也比较简单;在商品开发上,仅限于从供应商那里选择一些商品,很少有一个很强的团队去与供应商一起进行单品开发;而运营管理方面的节省则体现在指导门店经营的督导队伍的缺失,公司派出的督导更多的是充当警察的角色,很少能够给加盟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国内便利公司在以上各个方面所存在的短板,造成国内的便利店怎么看都像是迷你型小超市。如果便利店不能找到自己独特于超市的地方,那么等待它的便只有市场萎缩了。
目前国内的便利公司都普遍在服务项目上开拓新思路,包括演出票务、旅游票务、卖保险、卖火车票、公用事业缴费、快递站点、代缴交通违章罚款等等,不过根据本人经营管理国内大型便利公司多年的经验,这些服务项目往往只能对于便利店起到一点点缀作用,它们给便利店带来的效益(包括增加的客流)常常是连5%都很难达到的,所以指望服务项目来支撑便利店的差异化经营,肯定是要落空的。
便利店经营的成功,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商品力。在商品力当中,可以充当主力的早餐、午餐以及零食的即食食品的开发是最为关键的。即食食品开发在前端的研发、生产、配送,以及后续的销售,要求都极为严格。稍有差池,企业在这一块的经营就会变为负经营,就是做了还不如不做。
国际最著名的便利公司7-11开发即食食品的时候,是总裁带领开发人员进行试吃,而且是在试吃的环节就打分评比,一定要达到大家都满意的境界才会放行的,正是这份执著,让7-11在即食食品经营方面一路领先。
商品力上去了,还得要门店的运营力配套才行,运营力体现在连锁的数百家、数千家甚至是数万家门店都能够做到一个标准,也就是每个员工都能够把每件事情做到极致,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工作,对于门店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的依赖度极高。
国内目前督导体系的建设在各企业都是一个短板,有督无导是普遍的现象,督导们拿着一张检查表要求门店面面俱到,能够做到一丝不苟,这对于国内便利店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境界了,至于还要求门店在执行标准时每件事情都能够做得恰到好处,这靠检查是检查不出来的,7-11是靠每年投入10亿日元每周一次集中在东京的督导例会来贯彻实施这一理念的,即便在当今信息如此发达的条件下,他们也没有放弃这一做法,正是这种精神的贯通,确保了7-11的每家门店不仅仅是做到了形似,更是做到了业界难以企及的神似。
在我看来,便利店要实现可观的盈利,最基本的条件是两个,一是即食食品的经营,可以说没有即食食品就不可能有便利店的差异化;二是网点系统的建立和完善。7-11之所以盈利,也是因为它自己把资源都投入到总部建设上去了,而加盟者则贡献他们的资本和智慧于门店经营管理环节,才把整个便利店体系打造得如此完美和庞大。
(作者系上海尚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