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外资超市的并购将更加明显。国内一线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内外资都纷纷转向二三线市场。内功决定成败,管理粗放、规模太小的经营者必然率先出局
刚刚走过的2005年,中国连锁超市业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沃尔玛”、“家乐福 ”、“麦德隆”等国际连锁大鳄竞相涌入中国市场,本土超市巨头“苏果”也到处飞速落子,大卖场、社区店、便利店等各种子业态应有尽有。相反,经营不过一年的香港多家“7+1”便利店不堪竞争压力,集体关门;“诺玛特”、“利德隆”、“乐客多”等一些大卖场因经营亏本,无奈歇业。超市业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竞争也将愈演愈烈。
中国连锁超市业巨头———江苏苏果连锁超市总经理马嘉樑认为,中国的超市业发展已步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内功决定成败,管理粗放、规模太小的经营者必然率先出局。马嘉樑说,2006年中国超市业发展将面临四大趋势。
一、企业间并购趋势将更加明显。
从外资超市目前的发展来看,它已经进入了一个区域,要想迅速发展必须尽快拓展网点,实施拓展的最好手段是实施并购。网点资源毕竟是稀缺资源,外资超市只有通过并购的手段,才能抢占优越的地理优势,也能迅速铺开网点,因此,2006年外资超市的并购将更加明显。从本土超市发展来看,同样也要加快并购的步伐。目前国内大型连锁企业已经开始表现出主动并购的趋势,本土连锁企业虽资金实力上不如外资,但在抢占网点上有先机优势。2006年本土超市将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格局。
二、业态发展仍将集中于大卖场。
马嘉樑说,因为外资超市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是大卖场业态,虽然洋超市也开始尝试社区店、便利店等业态的经营,但大卖场仍是市场的主导业态,也是迅速占领和控制市场的主要业态。目前,国内主要零售企业为了迅速做大做强,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必须加快大卖场的进军步伐。从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特点来看,大卖场业态基本上适应中国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据统计,上海大卖场已经超过100家,南京大卖场也有30多家,一线城市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大卖场,市场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
三、二三线城市市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从目前来看,已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国际知名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易初莲花等已经开始注意消费能力并不弱的二三线城市和县城市场,有的已经试探性的进入,而且“试水”都是以大卖场业态的形式进入。去年底,苏果在江苏苏北经济不够发达的盐城市抢先登陆,没想到,首开大卖场异常火爆,开业当天,零售额高达172.8万元,不但创“苏果”1460家连锁店开业销售新记录,也刷新了全国大卖场同日销售之最。
二三线城市超市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可以直观地看出经营成本上的差异。马嘉总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以开设1万平方米的大卖场为例,南京经营场地租金约为800万元,设备装修约为1200万元,铺底商品资金约为1000万元,首期必须至少投入3000万元,这还不包括运行成本和人工开支;而同样在外埠二线城市开设同样店,三项费用最多在2100万元左右,在苏北及其它地区的中小城市费用则更低。由此可见,2006年二三线市场必将掀起一个竞争的高潮,成为内外资争夺的焦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一线市场已经处于一个基本饱和状态,网络资源有限,发展空间较小,竞争激烈,进入成本也高,内外资超市都纷纷开始转向二三线市场的争夺,与其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城市“肉搏”,不如以退求进。但进入二三线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二三线市场由于购买力、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进入二三线市场尤其是外资超市存在的风险将会更大一些。
四、本土连锁企业优胜劣汰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从2005年南京市场来看,乐客多、诺玛特、7+1等本土超市先后都败走石城,在外资卖场加快进入国内市场的同时,国内的本土连锁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优胜劣汰的状况将更加明显。一些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经营状况不太好的本土企业虽然还生存着,但发展已经举步维艰,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可能被淘汰出局。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国内知名连锁企业,由于面临竞争太激烈,区域内自身优势很难形成,也有可能被迫选择撤离,放弃对进入连锁超市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