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年有余,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已有两年,就在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开放的种种情势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一个记者所撰写的一则报道再次刺激了中国零售业众多人士的心结。国外媒体记者的观察不见得全面、准确,但也会让我们多一个视角来审视中国零售业,多几分思考。
在此,本刊摘发BBC的这篇报道,并围绕此话题选登两篇文章,谈了两位业内人士不尽相同的观点。本刊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发大家对中国零售企业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更全面、客观、清醒地看待我们国家零售业大势和本土零售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编者
据新华社所属一家媒体2006年12月27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2006年12月26日报道称:圣诞节的另一个主角是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他们为了圣诞节而装扮一新,提供正宗的圣诞节用品,从红色的圣诞帽到绿色的圣诞树。如果你想在中国过一个地道的圣诞节,那么,来家乐福吧。 和他们那些脆弱的中国竞争对手相比,这些来自西方的零售业“巨兽”所拥有的优势不仅仅是在圣诞来临的时候才展现出来。
恐怕没有一家中国零售企业能够像沃尔玛或者家乐福那样将成本降到最低:全球范围的供货、配货,绝对数字化的管理,以及更重要的,对供货商近乎“残酷”的“盘剥”。
中国政府对外资零售业的限制是严格的,但沃尔玛的分店开到了遥远的云南,家乐福将自己第1000家分店也选择在了北京。他们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廉价的商品、正宗的圣诞节,还有对中国本土零售业的“无情绞杀”。 就在这个月,一份北京的都市报纸报道了一条小消息,因为传说家乐福要在北京北部一个庞大的居民区开业,结果这个传言导致一些中国超市纷纷撤离,因为他们都无法与家乐福抗衡。
但是这条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因为在这个月,中国开始大规模纪念他们加入WTO五周年,美国派出了以财政部长保尔森为代表的超豪华代表团和中国政府会谈。这些珠光宝气的纪念和活动似乎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和那些中国超市的逃离一样,这些故事不过是一枚硬币不同的两面。 加入WTO,就是加入了一场游戏,但这绝对不是那种四处都是“win-win”的充满和谐的游戏,而是有输有赢,甚至是激励竞争的游戏。
可是,中国大豆行业在短短几年内便几乎全军覆没的教训好像很多中国人并不清楚。
即便是在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它们对小零售店的绞杀,政府也会对它们的经营做出一些限制。不过,在中国谈论这样的话题经常会陷入一种尴尬之中。
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仅仅局限在经济层面的,这就在人们心目中划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等号,即支持融入全球化就是坚持开放政策。这样的等式会让很多人思维错乱。
这几乎让旁观者都有些喘不过气来,而深陷其中的中国人又怎么能更好地在全球化这场艰苦的游戏中务实地出牌呢?
零售业开放:无意中遗落的赌局?
□ 陈志强
入世5周年之后,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各界,对零售业现状的关注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为湖南本土最大超市连锁企业的新闻发言人,笔者对今年入世前后媒体“冷落”的境况,内心也曾十分坦然:零售业已于2004年底全面开放,这是一个泱泱大国对世界的承诺;而且,某著名跨国咨询公司的危言“2005年,中国五分之三的零售市场将被外资所占领”的局面也并没有出现。
但是,一个英国记者的焦虑唤醒了笔者的焦虑,并开始反思:零售业就应该被边缘化、就应该被听之任之地让其自生自灭吗?
曾为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现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的龙永图早在两年前在很多公开场合表示过“国内零售业是不断繁荣的,并没有节节败退,零售业在全面开放之后更不会全线崩溃”的观点。龙永图曾坦率地表示,当初在入世谈判的后期,中国谈判团面临着很大压力,把国内资本市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允许国内零售业市场在2005 年全面开放,正是从全国的大局考虑,权衡各方面轻重利弊的结果。
但是,在入世以后,我们与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产品和营销的竞争上开始升级到供应链的竞争,全面转入到整合资源的能力上的竞争。
这种整合资源能力的竞争、产业链竞争的残酷性和危害性,龙永图先生恐怕在当初并没有作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就像五年以后,这位英国记者所写的:“没有一家中国零售企业能够像沃尔玛和家乐福那样将成本降到最低:全球范围的供货、配货,绝对数字化的管理,以及更重要的,对供货商近乎‘残酷’的‘盘剥’”。
请注意“对供货商近乎‘残酷’的‘盘剥’”这句话,正是有了这种“盘剥”,中国大量的制造企业为了获得大量订单,这也是众多外经贸人士和政府招商部门官员热衷的“引进沃尔玛与家乐福能让中国制造搭上出口快车”的现象———只能进行重复地简单再生产,极薄的利润根本无力去升级产业。“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的道路也变得更加漫长。
面对洞开的中国市场,沃尔玛、家乐福们在中国获得了什么?巨额的经营利润———这从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还有更加隐蔽的超额采购利润———从中国采购的大量低廉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际市场卖出高价。这种超额采购利润带给中国的最直接的负面后果就是:加深了美国、欧盟对“中国制造”反倾销的借口。这种贸易壁垒无损于沃尔玛家乐福们的任何利益,反倾销大棒抡向的还是中国的制造商。
问题还不止于此,零售业是一个能整合上下游产业的关键行业。通路为王,当中国的消费通路被外资零售企业占据的时候,谁又能说这不是件危险的事情?当初北京发生“非典”的时候,商务部曾向某外资超市请求在物流和商品方面的支持,被无情婉拒,最后挺身而出的还是内资企业。
当沃尔玛、家乐福绞杀中国零售业成为事实时,我们的上游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是更好还是会更差?这不亚于一场赌局。
在湖南省会长沙,沃尔玛与家乐福都占据着城市最核心的商圈位置,都是作为重大招商项目落户的,除了并不多的税收外,这个城市还有其他的额外增值收获吗?在笔者看来,在给这个城市增加更多额外增值收益方面,沃尔玛与家乐福并不比国内零售企业做得更多,无论是员工待遇还是就业岗位等诸多方面。
最关键的是,这还是沃尔玛、家乐福们在获得超国民待遇下的表现。就以税负不公来举例。2005年,17家外资零售企业在华销售额达1400亿元,而我国沪、深两市71家零售类上市公司的销售额仅为1800亿元。由于内外资企业在所得税率、税前扣除、退税等政策上存在差异,这71家上市企业比17家外资企业多缴纳税额15亿元。
同外资企业相比,内资高额的企业所得税不仅减少了企业净利润,同时也挤占了一部分运营资金,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经测算,内资企业所得税率如果从33%下降到25%,整个行业的净利润将提高14.47%。入世5年,内资零售企业在税负不公上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德国,沃尔玛、家乐福都不可能肆无忌惮地占据着城市商圈中央并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所谓“沃尔玛五公里死亡圈”从来没有在上述国家出现过,因为,在这些国家,有公平的政策(甚至说这种政策是保护中小工商户的、向本地零售商倾斜的)在维护着正确的商业生态。
过度开放一天不得到法律层面上的约束,“沃尔玛、家乐福绞杀中国零售业”的程度就会加重一分。
(作者为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
需要保护更需要自强 □ 黄国雄
与闭关锁国的不交流、不开放相比,我们要明确的是,加入WTO、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我们需要统一的税率制度,需要合理的网点规划,但更需要我们立足自身做强做大。竞争是长期的,开放是必然的,保护是必要的,影响是严重的,冲击是客观的,而我们盲目地悲观、一味地埋怨是没有任何意义和根据的。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拒绝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面对竞争我们只有督促自己更强,勇于和外资竞争,在竞争中见证自己的发展和成熟。
零售巨头沃尔玛在韩国遭遇滑铁卢,与韩国规范、全面的零售业规划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韩国本土零售企业自身的实力。而在我国,外资零售企业可能在大卖场业态上占优势,但中小超市和百货的优势还在我们自己手上。因此,观望、埋怨、等待没有任何意义,尤其在现在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谁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寻找自己的差异化经营,谁就能在这场精耕细作的比赛中胜出。
不容回避,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给本土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实力较弱的零售企业因此遭遇了很大的生存考验。但在这样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也要看到,大部分内资零售企业及时将外资带来的巨大压力化做自身前进的动力,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在与外资的较量过程中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内资企业过分追求规模数量,缺乏效益积累。统计数据显示,零售企业百强中,国内企业平均盈利水平是0.99%,而外资企业为2.22%,与此同时,零售百强的规模却在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据统计,2006年,北京地区零售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年利润才1400元。在开放初期,圈地圈钱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完全开放,零售企业应当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