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炉的面包,自制的蔬菜和卤味,越来越多大超市开始在生鲜食品上做文章:限时促销、早市优惠以及特价处理。对于大型超市而言,谁的生鲜食品经营得好,谁就会获得打开未来市场的“金钥匙”。
随着零售企业超速发展,生鲜经营作为其核心业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生鲜经营方式不断翻新,营业规模日益扩大,但同时绩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提高不大,并有泡沫化的趋势。
生鲜商品聚人气
蔬菜、水果、五谷杂粮是人们每日必需的,因此这些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也是顾客最敏感的。业内有这样的说法,超市好不好,先看生鲜。现烙的馅饼、新轧的面条、刚做好的盒饭……生鲜商品在业内被称作“聚人气”的商品,销售比重日渐上升。超市使出种种诱人的促销手段,就是为了拉近超市与百姓的距离,把偌大卖场搞得热闹非凡,以带动整个超市销售。“大部分来买生鲜的人,都会再去别处逛逛,顺便买点什么。”因此,生鲜商品经营已经成为超市必争之地。
业内人士分析,过去是农贸市场和国营菜店一统天下,现在消费需求已明显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传统农贸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和大卖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优劣。各种零售终端的生鲜销售功能在不断分化、重组和提升,也在不断创造各自的市场特色和生存空间。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在“2007超市生鲜经营研讨会”上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各地连锁超市就在生鲜食品的经营上进行了很多改造,使其不再是单一的集客商品而是体现竞争力和盈利的核心商品,并且开始实行从招商经营向自主经营的转化,还开始建立起农副产品采购基地。
在研讨会上,记者还获悉,超市发、美廉美、京客隆等京城各家超市将加入到早市进超市、连锁超市与菜市场相结合等多种经营模式中。“目前超市早上8点半开门后到中午之前一般没有营业旺点,超市里开早市不仅可以满足市民早起买菜的需要,也是把早市传统引进超市的一种双赢。”顾国建说,早市进超市由于跳过了产地批发商等环节,生鲜食品的价格可以比菜市场价格便宜20%-40%。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卫平表示,今后超市中生鲜食品的比重还将不断增大。
叫好不叫座
然而,不少超市经营者表示,现阶段,超市生鲜经营的繁华背后有些叫好不叫座。经营生鲜利润微薄,其实并不赚钱。据家乐福有关人士介绍,超市生鲜经营面积一般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销售额却只占10%-12%,并不是最赚钱的商品。如果说经营水果还有些利润的话,经营自制食品只能保平,而蔬菜则肯定会亏本。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方便,以保证客流,只能牺牲毛利率做生鲜产品。
据了解,经营生鲜食品成本远比其他商品成本要高。不仅搬运货物时容易造成损坏,冷冻设备出现故障时还会造成货物变质。另外超市允许消费者自行选择商品,没有售货员监督,个别消费者动作粗暴,极易使商品造成损耗。尤其是蔬菜、水果等难以保鲜商品,其损耗率甚至能达到10%。卖相不好的蔬菜、水果只能以特价形式出售。
另外,生鲜产品的品质稳定,对生鲜采购和现场操作人员的专业性及更新速度要求很高。这也需要超市投入更高的人力资本。
同时,由于生鲜商品与季节、气候、时令的关系很大,价格、质量会频繁波动,如果市场调查没有及时跟进,很容易导致商品销售价格与市场脱节。
经营超市自制食品风险则更大。一般来讲,超市一天可以自制几十斤熟食,但是销量很难保证,再加上生鲜食品保质期很短,有的只有一天,如果销售不好的话,剩下的要当作垃圾全部处理掉。此外,超市自制食品也需要具备相应标准,如果履行专家论证、质监部门公布、检验等程序,超市大约要花费几千到上万元,加之管理难度较大,弄不好就会得不偿失。
总的说来,生鲜经营乏力的主因有三:生鲜经营的完整性和商品集合性不够;销售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管理和培训体系不健全。因此,生鲜经营的集客和盈利等预期效果未能有效展示出来,直接导致了连锁超市未能从中收获相应的果实。
高投入、难管理、高费用和低毛利可能是超市在生鲜经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超市只有在生鲜经营上过好以下三关:管理关、经营关和物流关,生鲜才有希望跨越这个十字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