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5月11日专电 色香味俱全的凉拌菜、精美诱人的各式糕点、新鲜出炉的面点主食……品种齐全、好吃不贵的超市自制食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不少食品也存在着保质期不明、卫生不合格、过期仍在叫卖等安全隐患。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时务必要仔细辨别,以免病从口入。
食品标签问题多
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了我国首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指出,全国大型连锁超市中,不少食品存在保质期不明、卫生不合格等安全问题。
记者在昆明市几家大型超市的熟食柜台前看到,无论包子、面条等主食,还是酱牛肉、香肠等熟食,超市工作人员都是在称重后,再往塑料袋上打一个当天的标签。标签上清楚地写着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式、单价等,可是没有配料表和有无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说明。在某超市的糕点区,记者随手拿起一包蛋糕,发现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已经具体到几点几分,却没有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一些冷冻的食品,如包装好的半成品蔬菜等,虽然有标签,却不能确定是什么时候包装的。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顾客,他们表示,一般不购买冷冻的半成品,因为不能确定是否过期。
“由于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使得各家超市在熟食等自制食品的保质期限上往往各自为政。”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监管处蔡蒙说。记者发现,各家超市自制食品的保质期设定有一定差异。如豆腐,一家超市规定的保质期是6小时,而另外一家则规定为1天。包子、花卷等面食,有的超市规定保质期为1天,有的则为2天。
超市自制食品能放心吃吗
一些超市的熟食柜台也存在着设计漏洞。如昆明一家位于南屏街上的超市,卖水饺的柜台上方没有玻璃挡板。在一旁准备买水饺的谢先生担心地说:“那么多顾客站在这里,口水溅进去真不卫生!不能买了。”
食品专家表示,超市自制食品确实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各超市自制食品经营方式多元化,有的承租给个人或单位,有的是由当地的食品加工公司提供半成品,有的则是超市人员现场加工。这其中难免有个别人在食品卫生上蒙混过关。
同时,超市的凉拌菜出售时间也往往超过时限。根据《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制作好的凉菜应在4小时内销售完毕,并用指示牌明确告知消费者选购后应尽快食用。而当记者下午6时走访一家超市时,出售凉拌菜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凉菜都是超市早上营业前就做好了。
出售卤制品的工作人员李女士告诉记者,一般超市的熟食当天销售不完的都会退回厂家,但厂家收回后如何处理就不得而知了。食品在保质期内坏了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要是遇到消费者投诉就退一赔一。
选购超市自制食品有学问
面对超市中种类繁多的自制食品,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昆明某超市公共事务部何女士给大家支了几招:一是不贪便宜,警惕一些限时打折的食品是已经过期的或即将过期的,尽量选择新鲜的食品。二是少吃凉拌菜,现在快到夏季,凉拌菜极易变质。另外,食用前最好再增加一些醋、蒜等调味品,能一定程度上起到杀菌作用。三是细看标签,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是否完整,同时观察包装是否破损,标签不完整、包装破损的尽量不要买。四是注意保存,尽早食用。购买的熟食应放置于零摄氏度至4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并在食用日期前食用。
“目前,多数超市执行的是卫生部《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这一规范并未对超市自制食品的生产销售提出具体的卫生标准。因此,超市食品要想吃得更安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蔡蒙说,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超市也要严格把住承包户入店关,对食品制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管理,还要加强现场监管,加大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细菌超标检查。厂家应承担自己提供的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的卫生安全责任;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最好保留购物小票,发现质量问题后向超市投诉或者向工商部门举报。
卫生专家则建议,超市熟食生产商应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写进食品标签,使消费者知情。在食品保质期的管理上,应该从收货、食品储存、商品陈列等环节加强管理,建立一整套食品安全明示制度,有条件的还应建立食品的电子信息档案,打消消费者“熟食过了保质期,会不会换标签”的疑虑。在卫生细节上,超市销售的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被消费者直接触及,散装食品的销售区域应具有明显的区分或隔离标志并保持清洁。
|